近年来,城前镇坚持“生态为本、文化为魂”的发展思路,依托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优势,深度挖掘蓝陵古城的历史底蕴和文化内涵,着力打造全域景区化,提升旅游产业发展水平,先后被评为“好客山东最美村镇”、“省宜居小镇”、“省级生态镇”和“山东省旅游强乡镇”。
坚持规划引领,优化发展布局。聘请专业设计团队完成《城前镇旅游总体规划》、《蓝陵古城乡韵修建详细规划》和《红色生态园详细规划》编制工作,确立了以省道S244(零九路)为主轴,重点打造北部红色文化生态旅游区、中部蓝陵桃花源风景区和南部越峰山水风景区的发展思路,形成了“布局合理、彰显特色、全面推进”的总体格局。
完善基础设施,强化基础支撑。以“美丽乡村”建设为契机,重点实施道路硬化、绿化、亮化、美化工程,新建或改造城区道路15.6公里,栽植绿化苗木30万株,改造沿街立面180万平方米。按照规模化、特色化、景区化的原则,分三期在康王岭流域建成总面积达1.8万亩的蓝陵桃花源,配套建设观光亭、驿站、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对刘庄河进行综合治理,分两期建成2000余亩的蓝陵湿地,配套建设观景平台、栈道、曲桥、游客服务中心等。将治水、营林、修路、景观打造等基础建设统筹推进,累计建设景区道路20余公里,安装旅游标识210个,新建塘坝17座。在市民中心高标准建设“三馆”,涵盖红色文化、民俗展示、规划展览、科技普及等功能区。
挖掘文化资源,提升文化内涵。以全市“文化突围”战略为契机,充分挖掘历史文化、收集红色文化、整理民俗文化,全面提升旅游产业的文化内涵。对蓝陵城、祝其城、黄约城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对“蓝陵文化”进行研究考证,培育以“蓝陵文化”为核心的文化旅游体系。将“蓝陵”元素融入旅游产业,在国家工商总局成功注册“蓝陵古城”、“蓝陵记忆”、“蓝陵乡韵”商标,着力打造旅游品牌,提升知名度和影响力。
加强景区创建,擦亮旅游“名片”。全面整合红色资源、文化资源和山水资源,积极申报国家、省、市级旅游景区或湿地公园,着力擦亮旅游“名片”。将创建项目纳入重点项目专班包保计划,分别明确牵头领导和责任部门,确保顺利推进。目前,蓝陵湿地已成功创建省级水利风景区和省级湿地公园,蓝陵古城与蓝陵桃花源一体成功创建国家AAA级景区,梨杭风景区、越峰山景区分别创建为国家AA级景区,进一步提升了旅游项目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文字报道:李祥峰
责任编辑:焦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