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运来祝你好运来,好运带来了喜和爱,好运来我们好运来,迎着好运兴旺发达通四海……”伴随着音乐,张阿姨和她的伙伴们在鑫星广场欢快地跳着广场舞。“最近我们刚从广场舞大赛上取得一等奖,打败了20多个队伍,现在我们舞蹈队伍越来越大了,跳起来更有劲了。”张阿姨介绍说。
这仅是经济开发区(北宿镇)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缩影。近年来,该镇在推动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同时,不断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乡村风貌焕然一新,处处洋溢着浓厚的文化气息,彰显着独特的人文魅力。
文明引领 村民争上“四德榜”
近日,在五里营村委会门口,几名村民正凑在一块儿议论着什么,上前一听,原来是在议论善行义举“四德榜”。“看着自己的邻居上了光荣榜,大家很羡慕,同时我们也心服口服,都应该向他们学习!”一位村民说道。
据了解,今年以来,该镇以提升文明素质为抓手,深度推进“四德工程”建设,并广泛开展“好婆婆、好媳妇”、“文明示范户”等评选活动,充分发挥了四德榜崇尚爱诚孝仁、触发人们善良本性的作用,目前共有800余人、近300户登上“四德榜”。该镇高度重视文化发展,把文化发展纳入全镇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把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纳入区镇科学发展综合考核中,出台《邹城经济开发区(北宿镇)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实施方案》,积极探索科学有效的文化建设投入机制,逐步形成了各部门、村居通力协作,全镇共同参与的大文化建设工作格局。按照计划积极开展以“新农村、新农民、新生活·美德、美家、美颜、美行”为主题的“三新四美”宣传培训活动,结合乡村文明行动和美丽乡村建设,采取文化引导、课堂辅导、入户指导等形式,对村民的生活习惯、文明礼仪、文化素养等进行培训,惠及全镇1万余人,逐步打造具有当地文化特色的活动品牌。
文化惠民 村里建起小广场
“以前一到晚上路口巷子里漆黑一片,村民们都没有地方去,现在好了,村里建起了小广场、文化长廊,安装了照明灯,连体育器材都配全了,大家伙儿有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每到晚上广场上格外热闹。”马家楼村的李书记高兴地告诉笔者。
今年来,该镇以美丽乡村建设为抓手,持续深化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了30余家农家书屋建设,新建改建13处文化广场,同步辅以长廊、凉亭、健身器材等休闲娱乐设施建设,使农民群众也和城里人一样拥有了一方属于自己的休闲娱乐场所。同时进行科学规划,建设文化墙450余面,总计11000余平方,内容涉及文明礼仪、传统美德、民风民俗、惠民政策、科技法律常识等,形象优美、生动活泼,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群众的言行举止,不仅美化了村容村貌,还丰富了农村的精神文化生活,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迅速提升。
文艺提档 争奇斗艳大繁荣
舞蹈队队员精神抖擞,舞蹈队旁观众连连叫好。每天晚饭刚过,广场舞音箱一响,庞大的广场舞队伍就聚集了起来,不分男女老幼,不论动作标准与否,和着音乐的节拍,一起唱响生活真善美,舞动和谐正能量。除广场舞队外,每逢重大节假日村里还有大戏团在小广场上表演,“咚咚咚”的鼓声震天响,各种表演让人过足了瘾。
在加强基层文化建设的过程中,该镇不断完善文化服务体系,构建了以镇文化站为中心、村居文化组织为基础的文化服务网络,大力扶持村居文化艺术团体,举办各类才艺大赛、广场舞比赛、书法比赛、文艺汇演等主题鲜明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充分调动村民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加强文化骨干的培养培训,要求市文化馆专业老师村村教学,对广大有热情、有基础的农村文艺爱好者手把手辅导,使越来越多的群众变身舞台上的主角。目前,全镇农村成立了40余个广场舞队,队员达到600余人,其他民间文艺团体也正雨后春笋般地涌现。镇文化站张站长指着活动安排计划表告诉笔者,下半年还要积极发动群众,计划开展10余项群众文艺活动,通过开展多元化的活动,丰富农村群众业余文化生活,提高群众的认同感。
如今,步入经济开发区(北宿镇),一股清新文明之风扑面而来:整洁的村落,丰富的文化墙,热情的广场舞队伍,一张张可爱的笑脸……人文关怀的气息无处不在。文化和文明,已深深植根入每位群众的心中。
文字报道:王凯 靖德超
责任编辑:韩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