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13708830043262004/2018-05337 | 分 类 | 公共文化 |
发布机构 | 邹城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 | 成文日期 | 2018-12-10 |
文 号 | 废止日期 | ||
有效性 |
近年来,邹城市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九大系列全会及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济宁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文化强市建设目标,积极对接曲阜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示范区规划,全力实施“文化兴市”战略,突出品牌打造、便捷惠民,以城乡文化一体化增强发展软实力,全力推进邹城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竞争优势,先后获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中国民间艺术之乡、省社会文化先进县、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示范县、省公共电子阅览室服务示范县、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县等荣誉。现将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汇报如下。
一、 实施“文化兴市”战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体系
将文化建设摆到全市发展战略的突出位置,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科学发展考评体系,以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着力点,以重点工程为抓手,以文化设施为载体,以文化服务为核心,加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力度,保障公共文化服务有效供给,推进公共文化事业建设。
一是强化组织保障。成立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指挥部,不断充实完善文化建设领导力量;制定出台加快文化发展的一系列政策,为全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良好的政策和舆论环境。
二是强化投入保障。进一步完善投入运行机制,坚持政府主导,积极吸引社会资金投入文化发展,鼓励个人、企业、社会团体创办领办文化项目,积极鼓励群众参与文化活动;及时出台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扶持政策,采取招商引资、公益捐赠、企业赞助、个人捐赠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注入,多方争取上级政策资金支持;对重大文化工程、免费开放项目等由市财政足额配套。
三是强化激励保障。完善目标管理考核机制,把文化发展指标纳入科学发展综合考核体系,市委市政府督查室、市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指挥部对重点工作和重要事项实行周调度、月通报制度,及时解决突出问题;把将文化阵地建设、文化活动开展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情况,列入了年终对镇街的综合考核体系,并加大考核分值,在全市形成高度的文化自觉,共同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二、 夯实基础,加快推进城乡公共文化设施建设
一是加快推进文化艺术中心建设。投资新建东城区文化艺术中心,总面积177亩,规划总建筑面积约18万平方米,主要包括图书馆、孟子大剧院、档案馆、文化馆等,目前,图书馆、档案馆已完工交付使用,孟子大剧院、青少年活动中心顺利完工,老年活动中心施工图设计完成。
二是完善城乡广场、公园建设。近年来,我市先后投资超过18亿元,建成了人民广场、文化广场、体育广场等几十个精品文化工程。结合城区景观带,增加文化元素,建设城市文化小品、文化广场。各镇街投资新建了一批高标准的广场、公园,在人群聚集地建设“百姓大舞台”并配备了文体设施。
三是优化提升镇村公共文化阵地。2006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实施镇村文化设施标准化建设工程,并获山东省首届文化创新奖,连续将此列入为民所办“十件实事”,市财政对建成的镇文化站、村文化大院、农家书屋给予建设资金补助。2013年,在村文化大院、农家书屋全覆盖的基础上,市财政列支200万元完成了272个村文化大院优化提升。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实现市、镇、村三级服务网络全覆盖,2008年、2012年先后获省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示范县、省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与服务示范县。2014年打造提升村文化大院100个。2015—2016年,新建提升村居文化广场200处。2017年全市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达标率达90%以上,建成孟子学堂100个。
三、传承文明,不断丰富公共文化服务供给
一是研究传承儒家文化。成立孟子研究院,选聘学术界权威担任院长,邀请国内著名儒学专家举办“孟子公开课”,推出一批有影响力的研究成果。启动以孟子文化为核心的优秀传统文化“六进”普及工程,组织实施我爱读孟子、儒家礼仪推广、全市中小学生免费进景区等系列活动,举办中华母亲文化节,让孟子思想重振孟子故里。
二是推广普及传统文化。成立邹鲁礼乐团,挖掘排演古代礼乐文化中的各种礼(包括束脩礼、开笔礼、成人礼、儒家婚礼、祭礼、乡射礼等),在两孟景区面向游客展示,并将青少年礼仪编排成童谣,在中小学校推广,让传统文化“传”起来。开展文化交流,举办邹鲁文化城市座谈会,孟子思想与邹鲁文明国际学术研讨会,开展感恩教育系列活动,推动“教子有方”修学体验,让孟子思想和邹鲁文化“动”起来。组织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挖掘整理全市非遗资源储备项目1002项,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135项,(其中国家级2项、省级8项、济宁市级27项,省级传承人4人),通过开展非遗博览会、传承人比赛、非遗进农村、进社区、进校园、进军营、进企业、进广场等活动,将非遗保护与旅游开发、文化产业有机融合,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活”起来。
三是丰富群众文化活动形式。利用城乡文化广场、百姓大舞台、村(社区)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等阵地开展戏曲票友大赛、农民文化艺术节、青少年才艺大赛、国学讲座、广场舞辅导培训、书香邹城全面阅读等各类文化活动。近年来,全市每年开展各类群众文化活动千余场次,放映农村公益电影万余场次,有效满足了城乡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儒风雅韵过新年”、“邹鲁风情”文艺行等2个活动品牌入围山东省文化厅冬春文化惠民季活动品牌项目,图书馆尼山书院被评为“山东省尼山书院建设示范单位和乡村(社区)儒学示范点”,市电影公司、市文化馆分别荣获第六、七届全国“双服务”先进集体。
四、 提高文化创新能力,着力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品牌
一是公开招标“送戏下乡”。创新性地探索打造了百姓看戏、政府买单的购买公共文化服务的模式,开启了城乡群众共享公共文化服务成果的新里程,开创了一条文化惠民的新方式。2014年以来,在原有品牌活动的基础上,开展“孟子乡音”千场演出惠民生活动,创新性地以公开招标的方式,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惠民演出活动1000场/年,这项惠民活动也连续两年被列入为民所办十件实事,每年在财政预算中列支300万元用于该项目。2015年再次创新将招标自主权下放至镇街,指导督导镇街分四类对各级演出团体进行公开招标,并不定期邀请省京剧院、省话剧团、济宁梆子剧团等文艺演出团体来邹演出,市豫剧团及其他县级剧团同步开展惠民演出。“公共文化服务政府购买模式实践创新”荣获第二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
二是拓展“幸福文化快线”品牌覆盖面。在市文化馆设立“幸福文化快线”服务窗口,提供咨询预约、辅导培训、非遗宣传保护、文化活动组织策划等服务,每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56小时;招募100名文化辅导员和志愿者担任“小康文化员”,帮助各镇街、村居、社区建立民间艺术队伍100多支,开展辅导培训6000多次,受益群众达15万人次以上。“幸福文化快线”活动品牌被评为“山东省公共文化服务优秀实践奖”,“幸福文化快线”文化志愿服务活动被文化部评为全国文化志愿服务活动典型案例。
三是积极打造文艺精品力作。依托邹城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创作生产一批富有地方特色的文艺精品项目,围绕孟子思想、孟母教子、匡衡凿壁偷光等文化资源和历史故事,创作《匡衡拒刻》、《断机教子》、《邹鲁礼乐》、《邹鲁情怀》、《羊续悬鱼》、《孟子湖畔》等一批富有地方特色的文艺作品和剧目,并在孟府景区、钢山剧院、城区广场等参与“孟子乡音”系列惠民演出。注重挖掘包装、创作提升民间非遗项目,让民俗“奇葩”绽放异彩,平派鼓吹乐作品《赶山会》、阴阳板广场舞《雩》在“十艺节”决赛中分获“群星奖”、“群星奖优秀演出奖”,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邹城市群众文艺作品首登国家文化顶级赛场并摘得最高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