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赤脚医生”到“专家团队”
--改革开放40年我市医疗卫生事业变迁
发布日期:2018-12-28 信息来源:邹城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局 浏览次数:

40年来,我市始终坚持将医疗卫生事业做为惠民利民的大事抓实抓好。从最初看病的老三样“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到如今的“B超、螺旋CT、血气分析仪”;从赤脚医生主导的乡村诊所到专家团队把脉的“三级医院”......医疗卫生领域40年的改革发展让全市人民切身感受到了实惠。

改革开放初期,全市仅有医院21所,专业卫生技术人员650人,每万人才拥有1个医生,人民缺医少药严重。截至目前,城区内拥有2家三级医院,2家二级专科医院,17个镇卫生院、3个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民营医疗机构20家,村卫生室578家。设置病床5388张,平均每千人口拥有病床4.49张。现有6110名卫生专业技术人员人,平均每千人拥有卫生专业人员5.09人。

“小”变“大”,医疗服务体系更加完善

1978年之前,通过政府的统一规划、组织和大力投入,形成了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以镇卫生院为枢纽、以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40年来,不断健全完善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从未停止。

赤脚医生,一个时代曾经的符号。陈庆忠是西关社区的乡村医生,1974年从医,那年他22岁。他说:“回想起过去,那时真的没想到我会从一位社员变成赤脚医生,又由“赤脚医生”变成了如今的“家庭医生”。”据他回忆,“小病拖,大病扛,重病就得见阎王”,“救护车一响,耕牛肥猪白养”,这是以前一句句流传在公社的顺口溜,不同程度地反映出经济困难的群众对看病难、看病贵的揪心与无奈。在那个缺医少药的年代,村卫生室低矮破旧,大多为家庭式作坊。现如今,三级医疗服务网底更加牢固,药品由镇卫生院统一采购配送,基本满足群众就医需求。2017年、2018年市政府将每年新建50处标准化村卫生室纳入为民办实事,按照每处不低于100㎡的标准进行建设,近年来又先后新建改建镇卫生院13家,2018年又将5处镇卫生院新建改建项目纳入为民办实事,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得到持续提升。

做大做强市直医院,实现90%的患者不出市的目标,是一直以来全市医疗卫生不懈的追求。2013年市委、市政府高点定位、科学谋划,投资14亿元按照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新建人民医院孟子湖院区,总建筑面积21.4万平方米,规划床位1200张、停车位2400个。此外,市委、市政府提出了大力落实市直医院综合服务能力提升工程,投资5000万元,高标准改造建设中医院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中心,有效拓展中医院发展空间,使医院技术设备、服务质量、服务能力明显提升。计划在东城区异地新建妇女儿童医院,建筑面积6万㎡,按每病床80平方米标准设计床位500张,为做好妇幼健康工作创造良好的支持环境。

“无”到“有”,医疗设施走向高精尖

改革开放初期,各镇卫生院情况大致相同,检验检查水平比较落后,B超、放射等设备基本全无。

“以前医院地方小,设备更是屈指可数,原来做生化检查一上午只能检测5-6个病人,现在的自动化生化检查设备能检测39个项目,一两百份样本几秒时间就能出报告,大大提升了检验效率。”北宿镇卫生院检验科欧美芳说道。从人工检测到试纸检测再到全自动化仪器检测,在医疗改革的推动下,改革红利逐渐凸显。多年来,北宿镇卫生院致力于医疗技术、仪器设备、医院环境等建设。拥有美国GE四维彩超诊断仪、动态心电图仪、麻醉呼吸机、全自动洗胃机等大型仪器设备30余台;医院院内绿树成荫,满目葱茏,病房安装了中心供氧系统、护理呼叫系统、液晶电视、空调等设施设备,环境舒适优雅。

从医42年的顾天密,见证了市人民医院多年来的巨变。从改革初期的3层不足2000㎡的门诊楼,到目前一个高标准的三级医院,拥有各类先进设备设施,每每回忆起来,都让顾天密感到无比激动。目前,新建的孟子湖医院集智能化、数字化、人性化设计于一体,配备德国西门子的3.0T磁共振、128排双源螺旋CT等先进医疗设备近2600台。现已成为济宁市当前规模最大、设施最完备、设备最先进的县级医院。依托市人民医院孟子湖院区,逐步打造区域医学影像中心、临床检验中心、消毒供应中心和卫生信息中心,进一步提高医疗卫生惠民力度。

“弱”到“强”,医疗技术明显提升

“为加快发展,各级医院更加重视人才培养、专科建设、提升服务。目前,我市共建立省级重点专科1个,济宁市级重点专科16个,医疗技术服务能力不断提升。”市卫计局医政科科长胡景鲁介绍说。

近年来,我市持续加大深化医改力度,通过组建医联体、医共体,有力地促进了人才、技术、科研、管理等资源向基层有序纵向流动,努力打造“小病在基层、大病进医院、康复回基层”的就医秩序和就医格局。在打造医联体上,我市人民医院与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构建紧密型医联体,挂牌济医附院邹城院区,力争5年内实现与济医附院同质化服务管理;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与山东大学附属生殖医院建立协作关系;市中医院与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东直门医院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在构建医共体上,以市人民医院、中医院、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和兖矿总医院为主体,联合20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组建区域内4大医疗共同体,区域内“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的分级诊疗格局初步形成,自去年实施以来实现双向转诊4000余人。同时,深入推进专科联盟和智慧医疗建设,通过技术交流、双向转诊,进一步提升我市医疗专科诊治水平,全民健康信息平台、“银医一卡通系统”、远程会诊逐步健全完善,进一步提升了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和群众就医服务满意度。

(刘宝坤)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