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1370883004322357P/2019-09875 | 分 类 | 人大建议办理情况 |
发布机构 | 邹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 成文日期 | 2019-06-19 |
文 号 | 邹自资规字〔2019〕21号 | 废止日期 | |
有效性 |
包永和、张舒雁委员:
您们提出的《关于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的建议》收悉,现将办理意见和落实情况答复如下:
首先感谢您们对生态建设工作的关注与支持。为统筹城乡发展,加快山区开发建设,让广大山区群众尽快富裕起来,市委、市政府在广泛调研和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于2011年冬季,启动实施“生态富民”工程。七年来,全市高标准建设经济林基地92363亩,栽植各类优质果树1000余万株,全市经济林总面积达到35万亩,年产果品17万吨,初步走出了一条“农民得实惠、政府得生态”的双赢之路。
一、“退耕还林”生态富民工程实施成效
(一)山区生态环境有效改善。通过退耕还林栽植果树,我市森林覆盖率增加近4个百分点,田黄萧沟流域、大束葛炉山流域、张庄大沟流域、香城洪山流域等多个流域荒山秃岭的面貌彻底改变,绿树成荫,花果飘香,为美丽乡村建设、生态旅游产业发展、招商引资等奠定了扎实的生态基础。
(二)我市林果产业不断壮大。随着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我市林果产量、质量、名气全面提升。张庄、看庄的大樱桃,郭里、石墙的核桃,城前、峄山、大束的桃陆续见果,渐成规模,屈北核桃基地、金山大樱桃基地、沈庄苹果基地等基地先后被评为国家和省级标准化生产基地。
(三)山区农民收入大幅增加。通过实施退耕还林,五康轩、红长青、圣宁、鑫萌等一批新兴企业和合作社不断发展壮大,大批资金注入林果产业发展。部分山区农民不必再背井离乡,而是通过流转土地、到企业打工或自己发展果园,使收入不断增加。
(四)退耕还林已成我市“名片”。因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成效明显,2015年山东省退耕还果还林现场会、全国优势特色经济林产业发展论坛在我市召开。我市退耕还林工程建设成效明显,连年取得济宁市春季造林绿化观摩评比和年终林业综合考核第一名。国家林业局、省林业厅等领导先后多次来我市调研指导林果产业发展。中央电视台、大众日报等媒体多次宣传报道我市退耕还林工程。
二、“退耕还林”生态富民工程存在问题
(一)后期投入管理跟不上。一般果园从建园到结果,每亩投入需要5000元以上。部分果农仅靠900-1100元的财政奖补,后期不再投入或投入较少,肥水、修剪、病虫害等管理均跟不上,四年后结果量少、质量差、收益低。
(二)严重自然灾害影响。2015年11月23日-25日,我市遭遇几十年不遇强降温天气,造成2012-2015年栽植的幼树80%以上不同程度受害,部分地块果树2016年出现大面积死亡,2017-2018年仍有受害果树陆续死亡。2018年4月初,我市又遭遇强倒春寒,出现大面积果园绝产。
(三)受市场低迷影响。近两年,全国苹果、核桃、桃等果品产量剧增,价格下滑,农民果品销路不畅、价格较低,达不到预期收益。特别是一些大户投资较大,投入得不到回报且看不到希望,放弃项目管理,改种粮食或其它作物,致使退耕还林地出现荒芜,导致果树死亡。
三、下步工作重点
(一)全面提供技术支持。为逐步改变农民认识境界低、吸收能力差、被动吸收多、主动吸收少的状况,采取组织传统培训、进行实地参观、建设示范果园、培育专业队伍等相结合的方式,以大樱桃、核桃、猪牙皂、桃等树种为主,带着果农学、讲给果农听、做给果农看、领着果农干,多措并举地去引导果农发展果树、管理果园、做强果业。选取有基础的果园进行重点指导,培养示范园,使果农在家门口就能亲眼目睹新品种的结果状、新技术和新成果的应用效果,并加以模仿应用。对各镇自发形成的林果专业队伍增加培训频次,正确引导,发挥他们在建园、修剪、病虫害防控等方面的生力军作用,壮大林果技术传播队伍。
(二)建议市政府继续加大政策支持。积极建议市政府继续加大投入,将扶持重点向提质增效转移,对建成的、有发展前景的果园进行重点扶持。同时,通过招引加工企业、建设批发市场、吸引销售客商等多种方式,解决果品销售加工的问题。另外,针对大樱桃,市政府计划在保护地栽培方面进行扶持,通过扶持建设大棚,重点解决大樱桃花期晚霜、后期降雨、冰雹和鸟类危害等不利因素造成的大樱桃产量不稳、质量较差问题。
欢迎您对我们工作提出更多宝贵意见和建议。
邹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
2019年6月1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