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城镇念好农村垃圾分类“真经”
发布日期:2019-07-12 信息来源:邹城市香城镇人民政府

“把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在俺村已经开展了两年多了,现在每家每户都已养成习惯了,像剩菜剩饭这种我们投放到写着‘烂的’垃圾桶里面,塑料袋之类的就投放到写着‘不烂的’垃圾桶里面。”近日,邹城市香城镇北齐村村民齐知爱饶有兴致地向记者讲述了村里的垃圾分类工作。

2017年,香城镇被列为邹城市农村垃圾分类试点镇。而作为全国文明村的北齐村当仁不让的打起了“头阵”,率先建设了全市第一座垃圾分类资源化处理利用站,创新分类方法和管理办法,走出了一条农村垃圾分类“绿色道路”,让垃圾分类这个“小创举”撬动了生态和经济双赢的“大效益”。在北齐村的带动下,现在的香城镇已实现100个村垃圾分类全覆盖。

垃圾分类,美了环境还能领奖品

芒种时节,记者行走在北齐村,不仅被“三夏”大忙的场景所吸引,而且惊叹于这个小山村美丽的环境。干净的街道,敞亮的庭院,让人觉得心情无比舒畅。随便一家农户门口,都整齐地摆放着一绿一蓝2个垃圾桶,上面分别写着“烂的”、“不烂的”,显得格外引人注目。

“多亏了村里搞的垃圾分类,现在家里多敞亮。”村民孔玲燕说。以前,她家里的垃圾全部倒进街道上的绿色大桶。剩饭、剩菜、瓜果什么的,一旦到了夏天很是难闻。如今,家里的垃圾分开装,每天早上7点,村里四名垃圾分拣员将各家各户的垃圾袋回收到管理站,再开袋分拣。分拣员将按照编号,对每户人家分类情况按照“优、良、合格、不合格”进行评定,给与积分。村民每个月凭借积分可去村里的垃圾分类管理站兑换洗衣粉、洗洁精等生活用品。“这项措施很惠民,也能激发村民打扫卫生的积极性。”孔玲燕笑着说。自从村里实施这项措施后,她便没在这方面花过钱。

变废为宝,垃圾变成了有机肥

在北齐村西南三公里处,记者看到了北齐村垃圾分类资源化处理利用站,两名保洁员正在紧张忙碌着,将分拣好的可堆肥垃圾装运到处理设备中进行发酵处理。在二次堆肥室,香城镇村镇办主任徐世宏向记者详细介绍了资源化处理流程:“经过二次堆肥后,原来的生活垃圾就变成了有机肥,可用于养花养草等。”

据介绍,垃圾分类处理的整个过程分为分拣、处理、利用三个阶段。在分拣阶段由专业保洁员对农户收集的垃圾进行分类,将可堆肥的垃圾运送到分类处理站,不可堆肥的垃圾运送到旁边的垃圾中转站。可堆肥垃圾运送至利用站后将进行资源化处理,采取微生物发酵模式,经过进料、发酵、出料、二次堆肥4道程序后,可产生有机肥料。发酵原理为高温耗氧发酵,温度控制在50—55度。发酵周期为3天,然后出料形成有机肥。形成的有机肥主要有两方面用途,一是作为奖品奖励给农户;二是作为花草种植肥料进行销售。一方面可以变废为宝提高农户进行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还能创造一定的效益,真正让农村垃圾分类实现社会价值、经济价值和生态价值的有机统一。

镇村联动,建立环卫一体化长效机制

农村生活垃圾分类处理是农村环卫一体化的升级版。在这方面,香城镇积极探索市场化运作方式,与邹城市明德物业公司合作,组建了专业保洁队伍和垃圾分拣员队伍,出台了垃圾分类管理办法,建立了长效机制,实现了垃圾分类处理全覆盖。“镇里对农村垃圾分类这项工作高度重视,在人力物力上做了很大投入,先后投资400万元建设了垃圾分类资源化处理利用站4座,每座处理站覆盖约10个村庄。投资200万元配备了垃圾分类运输车40辆、大型分类垃圾桶5000个、小型分类垃圾桶2.2万个。同时,组建了254人的专业保洁员队伍。”香城镇党委书记崔俊锋向记者介绍到。

为切实做好农村垃圾分类工作,香城镇制定了农村垃圾分类工作考核办法,分别对村级和明德物业公司进行严格督导考核。其中,对明德物业公司参照每月济宁市城乡环卫一体化考核成绩进行兑现奖惩,成绩高于9分的不扣除奖补资金,低于9分的按照扣分比例扣除奖补资金。对村级垃圾分类考核成绩每月进行排名,成绩好的直接奖补现金,成绩差的全镇通报批评。通过严格兑现奖惩,狠抓工作落实,形成了长效管理运营机制。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