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论述
1.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
能否做好意识形态工作,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 ——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 2.宣传思想工作就是要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2013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 3. 核心价值观是文化软实力的灵魂、文化软实力建设的重点。这是决定文化性质和方向的最深层次要素。 ——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发表重要讲话 4.做好网上舆论工作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创新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弘扬主旋律,激发正能量,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使网络空间清朗起来。 ——2014年2月2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 5.我们要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之像空气一样无处不在、无时不有,成为全体人民的共同价值追求,成为我们生而为中国人的独特精神支柱,成为百姓日用而不觉的行为准则。 ——2014年10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6.共产党人如果没有信仰、没有理想,或信仰、理想不坚定,精神上就会“缺钙”,就会得“软骨病”,就必然导致政治上变质、经济上贪婪、道德上堕落、生活上腐化。 ——2015年12月1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 7.党和政府主办的媒体是党和政府的宣传阵地,必须姓党。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8.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是: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 ——2016年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 9.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 ——2016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幕式上发表重要讲话 10.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2017年10月1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 11.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要做好做强马克思主义宣传教育工作,特别是要在学懂弄通做实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上下功夫。要把坚定“四个自信”作为建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关键,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的指导地位,建设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要把握正确舆论导向,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要加强传播手段和话语方式创新,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要扎实抓好县级融媒体中心建设,更好引导群众、服务群众。要旗帜鲜明坚持真理,立场坚定批驳谬误。要压实压紧各级党委(党组)责任,做到任务落实不马虎、阵地管理不懈怠、责任追究不含糊。 ——2018年8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二、关于党委(党组)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 1. 总的原则 党管意识形态,属地管理、分级负责和谁主管谁负责。 2. “四种责任” 党委(党组)领导班子负主体责任,党委(党组)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党委(党组)分管领导是直接责任人,党委(党组)其他成员“一岗双责”。 3. 党委(党组)书记责任要求 “三带头”“三亲自”,即应当旗帜鲜明地站在意识形态工作第一线,带头抓思想理论建设,带头管阵地把导向强队伍,带头批评错误观点和错误倾向,重要工作亲自部署、重要问题亲自过问、重大事件亲自处置。 4. 党委(党组)分管领导责任要求 协助党委(党组)书记抓好统筹协调指导工作。 5. 党委(党组)其他成员责任要求 抓好分管部门、单位的意识形态工作,对职责范围内的意识形态工作负领导责任。 6. “六个纳入” 把意识形态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党建工作责任制,纳入党的纪律监督检查范围,纳入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目标管理,纳入党委政府绩效考核,纳入班子成员民主生活会和述职报告的重要内容。 7. “四个一同” 意识形态工作要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工作紧密结合,一同部署、一同落实、一同检查、一同考核。 8. 工作格局 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 三、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十九大精神基本知识 1. 党的十九大主题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2. 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3. 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4.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题 从理论和实践结合上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5.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精神实质和丰富内涵 集中体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精辟概括的“八个明确”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四个坚持”基本方略之中。 “八个明确”: (1)明确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分两步走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2)明确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 (3)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是“五位一体”、战略布局是“四个全面”,强调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4)明确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5)明确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6)明确党在新时代的强军目标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7)明确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要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8)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提出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突出政治建设在党的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十四条”基本方略: 一、坚持党对一切工作的领导。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三、坚持全面深化改革。 四、坚持新发展理念。 五、坚持人民当家作主。 六、坚持全面依法治国。 七、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八、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九、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十、坚持总体国家安全观。 十一、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 十二、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 十三、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十四、坚持全面从严治党。 6.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定位 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 7. 新的历史方位 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意味着科学社会主义在二十一世纪的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在世界上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不断发展,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全新选择,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五个定位” 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 9. 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 “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10. 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 领导和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而奋斗。 11. “四个意识” 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 12. 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 13. “四个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14. “四个伟大” 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其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15.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是指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全面推进。 16. “四个全面”战略布局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17. 建设“五大文明”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 18. “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 到建党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 19.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0. 五大发展理念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 21. “七大战略” 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乡村振兴战略、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可持续发展战略、军民融合发展战略。 22. “三大攻坚战” 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精准脱贫、污染防治。 23. “三去一降一补” 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 24. 乡村振兴战略的总要求 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 25.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特征 人民当家作主。 26. 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式 依法治国。 27.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四项基本政治制度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 28.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三个坚持”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29.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30.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要求 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31. 保障和改善民生“七有” 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 32. 教育事业的根本任务 立德树人。 33. 生态文明建设方针 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 34. 生态系统保护“三条控制线” 生态保护红线、永久基本农田控制线、城镇开发边界控制线。 35.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 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36. 新时代的强军目标 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 37. 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党要管党、全面从严治党,以加强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先进性和纯洁性建设为主线,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以坚定理想信念宗旨为根基,以调动全党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为着力点,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不断提高党的建设质量,把党建设成为始终走在时代前列、人民衷心拥护、勇于自我革命、经得起各种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 38. 党的建设“5+2”总体布局 全面推进党的政治建设、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纪律建设,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深入推进反腐败斗争。 39. 党的“四自能力” 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 40. 增强党的“四力” 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 41. “四大考验”“四大危险” 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 42. 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支柱和政治灵魂 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43. 党的思想路线 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 44. 党的群众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把党的正确主张变为群众的自觉行动。 45. 党的根本组织原则 民主集中制。 46. 党的根本宗旨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47. 党的性质 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党的最高理想和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 48. “四个服从” 党员个人服从党的组织,少数服从多数,下级组织服从上级组织,全党各个组织和全体党员服从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和中央委员会。 49. 党的“六大纪律” 政治纪律、组织纪律、廉洁纪律、群众纪律、工作纪律、生活纪律。 50. “两学一做” 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 51. “三严三实” 严以修身、严以用权、严以律己,谋事要实、创业要实、做人要实。 52. 好干部标准 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 53. “四风”问题 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奢靡之风。 54. 党内政治生活“四性” 政治性、时代性、原则性、战斗性。 55. “三清目标” 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56. 党内四大监督 自上而下的组织监督,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同级相互监督,对党员领导干部的日常管理监督。 57. 青年“三有” 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 58. 干部队伍建设“四个坚持” 坚持党管干部原则,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坚持五湖四海、任人唯贤,坚持事业为上、公道正派。 59. “八大本领” 学习本领、政治领导本领、改革创新本领、科学发展本领、依法执政本领、群众工作本领、狠抓落实本领、驾驭风险本领。 60.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使命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