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实干部下派工作 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发布日期:
2019-08-23
08:16
信息来源:邹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浏览次数:
省市对“万名干部下基层”和第一书记工作安排部署后,我市高度重视早谋划,坚持标准严选派,加大投入强保障,着力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摸实情,出实招,让下派工作精准对标。一是安排部署着眼于“早”。济宁市作出安排部署后,市委当天召开常委会议进行专题研究,迅速作出安排部署,次日召开“万名干部下基层”及第一书记工作动员部署会议,下发《关于开展“万名干部下基层”工作的实施意见》。二是调查摸底着眼于“清”。及时对照省市要求,迅速开展排查,建立台账,重点了解全市各村村情概况、基层组织建设、特色优势产业、集体经济积累、和谐稳定情况,现任村党组织书记能力素质情况以及第一书记的选派情况等,切实把底数摸清、情况弄明。三是工作任务着眼于“实”。进一步明确“万名干部下基层”第一书记工作的基本职责任务,在建强村级班子、规范村级事务、推动村级发展、建设美丽乡村、关爱弱势群体、助推乡村和谐等六项工作任务的同时,重点推进软弱涣散村整治、村级集体经济增收、群众满意度提高等工作。
硬选人,选硬人,让精兵强将一线历练。结合各村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做好人员选派,切实做到因村选人、因人定村。一是让业务骨干“挑大梁”。注重将农业、林业、水利、科技、组织、政法等单位的业务骨干选派为第一书记,充分发挥他们在技术、资源、项目等方面的优势,使他们成为助推乡村振兴的“主力军”。根据大束镇葛炉山村农林面积多,农业发展潜力大的实际,安排农业部门的干部任第一书记,帮助制定农业发展规划,发展农林经济。二是让后备干部“接地气”。注重把后备干部培养与下派干部选派工作结合起来,将一批文化程度高、工作能力强、群众基础好的干部以及有发展潜力和培养前途的100余名年轻干部作为选派对象,着力把年轻干部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经验。三是发挥领导干部“传帮带”作用。严格按照济宁市有关选派标准,注重选派副科级以上干部担任乡村振兴服务队队员以及第一书记,充分发挥领导干部眼界宽、阅历广、人脉好、基层经验丰富的优势,把他们选派到征地拆迁、公路建设、村庄整治等矛盾易发多发的村庄,攻坚克难,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今年,我市共选派3名副县级领导担任乡村振兴服务队队长,选派35名副科级以上领导干部担任乡村振兴服务队队员以及第一书记。
强保障,多投入,让下派干部心无旁骛。一是专项列支第一书记项目经费。第一书记项目经费是工作组开展工作强有力的保障,主要用于农村公共服务项目的建设、运行、维护。今年我市将第一书记项目经费从5万元/年/村提升到10万元/年/村,市级财政专项列支第一书记项目资金1430万元。同时,加大农业、林业、水利、交通、工商、文体广电等有关部门的项目、资金整合力度和派出单位支持帮扶力度,给予第一书记强大支持。二是强化安全保障。派出单位按每年每人不低于500元的标准,为第一书记购买人身意外伤害保险,加强第一书记安全防范知识的学习培训,要求镇街、村居积极为第一书记提供出行、起居、饮食等必要的安全保障,避免安全事故发生。三是落实干部待遇。生活上给予每人每月500--600元的补助,每月报销4次从单位到所在村的往返交通费,解决第一书记到村工作生活上的后顾之忧。每个工作组每年补助1万元的工作经费,保障开展日常工作开销。政治待遇上,第一书记到村工作年度考核为称职以上等次的,视为基层工作经历。考核结果作为评选先进、提拔使用、评聘职称、晋升职级的重要依据,对任职期间表现优秀的在同等条件下优先使用,工作成绩特别突出的,可破格提拔使用,激励第一书记扎根基层,有为有位。
文字报道:赵海燕
责任编辑:张云霄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