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宿镇创新大棚蔬菜产业发展模式 助推乡村振兴
发布日期: 2020-08-11 08:17 信息来源:邹城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浏览次数:

北宿镇大棚蔬菜规模种植起步于2007年,具有良好的种植基础和优势,今年以来,镇党委政府聚力乡村振兴,创新工作思路,采取“政府搭台、群众唱戏、支部领办”的新模式,进一步加大扶持引导力度,放大传统种植优势,大力发展现代大棚蔬菜产业,加快乡村振兴、促进群众增收。目前,已形成152个温室蔬菜大棚、占地约530亩的蔬菜产业园区。

政府搭台、激发动力。围绕乡村产业振兴,镇党委政府专题研究,组织人员全面摸排全镇大棚蔬菜种植情况和一般群众种植意愿,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充分结合大棚蔬菜种植传统优势强、产出效益高、一般群众种植积极性高的实际,规划建设大棚蔬菜产业园区,制定出台专项扶持政策,在资金奖补、设施配套、种植技术等方面给予倾斜对年内建设的蔬菜大棚,经验收合格后,每棚一次性奖补资金3万元;统一建设大棚蔬菜产业园区配套设施,投资140万元,完成园区主干道路、自来水、变压器及输电线路、场地平整等建设任务,竭力为蔬菜大棚发展提供优势条件;聘请市农业农村局蔬菜站专家和两名大棚蔬菜种植“乡土人才”为技术顾问,采取集中培训、分棚指导等方式,向农户传授大棚蔬菜种植及病虫害等防治技术,同时建立微信群,技术顾问线上接受农户咨询、解答疑惑,提供一般问题解决方案,重点问题、现场解决,竭力为蔬菜大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政府搭建良好平台,农户种植热情高涨今年以来,全镇新建蔬菜大棚30个,占地116亩,奖补资金90万元,大棚蔬菜产业园区初具规模,日产蔬菜15000公斤左右。

群众“唱戏”、释放活力。该镇发展产业园、建设蔬菜大棚,认真听取群众意见建议,完全尊重群众意愿,让群众当主角、说了算涉及大棚型号、建棚用地、附着物清理等事宜,充分组织引导群众,用群众智慧解决现实难题,有效避免了矛盾多、问题多、阻力多、推进慢、费用高、群众积极性低等情况出现,实现了建设时间和建设成本双节约、群众利益和群众满意度双保障。北宿镇西落村党支部负责组织涉及到的群众相互协商,妥善解决现实难题,大棚型号采用所有群众均认可的全钢架、无立柱第五代温室大棚,政府不指定不做主,该型号大棚在西落村普遍使用,每棚占地3.5亩、种植面积2亩,“厚层土质保温墙”可有效保温、收温,棚内无需配套任何增温设备,低温雨雪天气可保温2天左右,每棚年产值22万元左右,纯收入13万元左右,大棚“颜值”不高,但产出高、收入高、实用性强;建棚用地群众间相互协商后,采取换地等方式自主流转,政府不插手不包办,提高了土地流转效率,降低了种植成本;地面700余颗树木、6处生产用房、地内7处坟茔,涉及到的群众面对面谈价格、谈处置方式、谈处置时限,既有经济行为,又包含邻里情怀,有效促进了难题解决,没有产生任何矛盾纠纷和遗留问题。

支部领办、凝聚合力。该镇大棚蔬菜产业发展坚持党建引领,镇党委落实政策、全力扶持,西落村党支部领办“一八”蔬菜种植合作社,原大棚蔬菜种植户和新发展大棚蔬菜种植户全部吸纳为合作社社员,合作社内各项事务坚持民主公开、共同研究、群策群力,最大限度保障社员利益,打响合作社品牌。“一八”蔬菜种植合作社牵头,组织人员开展市场行情调查,对接市内外相关超市,谈判价格、签订协议、组织外运,实现了产业园蔬菜与大型超市的无缝连接,各项决策社员全部参与、全部知晓,形成了融入合作社、支持合作社的良好格局。目前该产业园有徐州、济宁等地区超市的运输车辆,定期到园区收购蔬菜,农户不出园就能以理想的价格,把蔬菜销售一空并拿到销售款。“一八”蔬菜种植合作社为社员统一提供种子、有机肥等,统一制定相关操作规范,不定期进行监督检查,聘请有关部门人员开展抽检,聘请相关专家开展电商、冷链物流、仓储运输等方面的培训,全面提升社员知识储备、技术水平,严格加强种植管理,实现合作社内所有大棚蔬菜达到绿色标准,“一八”蔬菜种植合作社蔬菜品牌正在发展壮大。

 

文字报道:北宿镇

责任编辑:王迁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