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为群众办实事 丨 办实事、暖人心,邹城市人社局着力打造“民事不缓·温暖人社”服务品牌
发布日期:2021-10-19 信息来源: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 浏览次数:

孟子曰:民事不可缓也,邹城市人社局着力打造民事不缓·温暖人社服务品牌,以服务不缓、增收不缓、送计不缓为抓手,切实把实事好事办到老百姓心坎上。

一、服务不缓,细节着手暖民心

一是社保卡乘公交实现“一卡通、云闪付、享便利”。全省率先先行先试开展第三代社会保障卡加载交通一卡通功能,加快推动社会保障卡应用于客运领域,并逐步实现与全国交通一卡通白名单城市的互联互通,为包括老年人在内的人民群众提供更加安全、便捷、高效的交通出行支付服务。

 

二是“民意通”移动制卡机实现“上门办、流动办、快捷办”。成功上线全省首台移动社保卡制卡机,在现有社保卡的基础上,通过增加无线网络、5G链接等模块,让社保卡办理业务摆脱了固定场所的限制,实现移动上门“一站式”社保卡服务,可为参保群众上门提供新生儿出生制卡、挂失补卡、破损补卡、其他需求换卡、社保信息查询等30余项服务。

 

三是告知承诺制实现服务对象“最多跑一次”。健全完善与有关部门的常态化线上”“线下数据共享机制,会同行政审批等部门开展诚心为民 邹全服务活动,对资格考试、社会保险等部门间线上易共享的事项,全面推行告知承诺制,为老百姓提供最大限度便捷服务,让老百姓想办事儿就能办成事儿最大限度便民利企。

四是发布“码”上知道 便民利民落实处。通过微信公众号、服务窗口摆放易拉宝等方式发布“服务指南,“码”上知道!”,内容涵盖13大类140余项经办事项。只需通过手机扫一扫,即可受理条件、申请材料、办事流程、办理时限、联系电话等信息。指南内容简洁、流程清晰、政策易懂、操作简便,一扫即查、一点即看,对找谁办、去哪办、怎么办、多久办一清二楚,办事不愁,进一步提升了人社业务服务质效。

 

 

二、增收不缓,打破常规惠民生

聚焦农民工就业工作,积极探索就业服务新模式。用市场化手段,构建大力发展村级劳务中介长效机制,促进农民工就地就近就业或有组织转移就业全力破解农民工就业难、信息摸排渠道不畅等问题,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相关经验做法被《人民日报》《解放军报》等中央媒体头版予以报道,列入省政府《关于支持灵活就业二十条措施》在全省予以推广,成功入选2020年中国就业地方创新事件

 

 

开展专项帮扶,创新实施“虚拟就业”帮扶模式。走出一条符合邹城实际、凸显邹城特色的稳定脱贫、增收致富之路。创新虚拟就业。针对劳动能力弱或丧失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员,组织镇街全面摸排其亲属、邻居等相关人员就业需求,推荐上岗就业,上岗人员与贫困人员结对帮扶,贫困人员虚拟就业。推动企业积极参与公益事业,开设虚拟岗位

 

数据支撑,分类精准施策。邹城市充分利用各平台和数据库信息,对不同群体的不同需求进行分类精准施策针对国有集体破产企业的大龄、双零、长期失业等困难群体,开展了公益性岗位安置和困难职工救助;对于其他符合条件的困难人员,鼓励企业吸纳就业或灵活就业,积极兑现社保补贴等政策;针对农村富余劳动力,摸排有培训愿望、就业愿望,通过村级中介、培训机构等开展培训服务、推荐岗位和就业服务;针对大中专毕业生就业创业,联合融媒体举办首届就业创业训练营,邀请了国内知名的杨振宇讲师训练营团队现场传授技能、技巧知识。

 

 

三、送计不缓,深入基层解民忧

走访摸排为企送计。结合两送一问活动、五进五送“社保政策进万家”等活动,实行保姆式一条龙服务,同时依托镇街人社经办机构、村级劳务中介,全面推行政策找人、无形认证,通过信息数据比对筛查,主动联系企业、重点群体送政策,实行量身定制、靶向施策,并通过大数据比对核验方式,创新采取无形认证方式开展就业创业服务和失业保险金发放,无需进行材料申报就业创业服务直接送货上门。

 

 

走乡入户为民送计。每年举办一次创新创业大赛,为让大赛更有实效,结合民意五来听,每周到镇街、村居搜集老百姓的想法意见,帮助解决创业难题。

 

 

点击播放视频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