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是建党100周年,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年。科技创新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全国科技工作会议精神,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按照市委、市政府重大决策部署,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突出党建引领,以全国创新型县(市)建设为总抓手、争创省级农高区为契机,以科技创新催生新发展动能,以深化改革激发新发展活力,为塑造邹城高质量发展新优势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让科技更“有形”,确保“全省当先进、济宁做第一”。
一、全面加强党的建设
市科技局继续打造“科技党旗红”党建品牌,深入开展“三在三红”党建活动。一是科技党旗在机关,红在四看四树做表率。全面做好党支部标准化建设,开展“党课集中轮讲”、“业务知识大讲堂”等特色活动,进一步增强全体党员的政治意识、提高业务能力、强化担当作为、提升服务水平。二是科技党旗在企业,红在亲商助企促发展。全员包保重点科技型企业,做好疫情防控,掌握企业需求、落实惠企政策、破解企业难题、优化营商环境,为建设创新创业新高地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和智力支持。三是科技党旗在社区,红在双联双创解民忧。主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重视双联双创工作,为社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使真劲,决好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问题,提高群众满意度和幸福感。
二、重点工作和亮点工作
(一)重点工作
1.全国创新型县(市)建设
对照《邹城市全国创新型县(市)建设实施方案》建设任务目标要求,查缺补漏,确保全面完成创新型县(市)建设任务和主要目标;总结我市创新型县市建设的经验做法,积极探索科技支撑产业发展的新模式,力争创新型县(市)经验做法在国家新闻媒体上发表,得到上级科技部门认可;加强与科技部、省科技厅沟通协调,积极做好创新县(市)的验收工作,确保顺利通过验收。
2.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PPP项目建设
加快推进核心区PPP项目建设,项目公司融资到位后,推进供热、道路、给排水、园中河景观带和绿化亮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存量资产交割并办理完相关手续后,启动科技创新中心改造提升工程、技术创新中心建设;相关土地指标落实后,启动污水处理厂及管网建设;开展园区专题招商和推介活动,年内举办园区投资推介活动1-2次。
3.流程再造制度创新工作
持续更新“重点科技型企业数据库系统”,继续梳理科技型企业数据,制定“一企一策”服务方案。加强信息化手段的建设和应用,推动优质资源共享,打通部门间壁垒、打破单兵作战局面,实现部门协同联动,推动流程再造成效最大化。推进企业创新服务“云管家”品牌建设,聚焦科技创新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持续优化流程、创新制度,争取打响示范品牌。
4.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工作
成立市科技局深化事业单位改革试点工作专班,由主要负责同志牵头,分管负责同志和综合科、高新科、农社科、人才科、成果科、党建办等科室人员组成,具体负责局事业单位改革试点的组织实施工作。建立改革试点领导体制和工作运行机制,明确有关程序和纪律要求。按照“不立不破、先立后破”的原则,重点抓好集中办公和挂牌、制定公布政事权限清单、资产经费和档案交接管理等环节步骤。
(二)亮点工作
1.力争成功创建省级农高区
根据省科技厅通知安排,积极做好农高区创建现场考察、专家论证评估等准备工作;根据省科技厅安排,在征求省发改、自然资源和规划、农业农村等部门意见的基础上,进一步调整完善省级农高区总体规划;按照国家级农高区创建标准和要求,持续加大园区投入,提升园区基础设施,进一步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吸引高端项目入驻,不断提升园区产业创新发展水平,力争成功创建省级农高区。
2.争取继续承办省中小微企业创新竞技行动计划
深入贯彻《关于深化科技改革攻坚的若干措施》,在成功举办第七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山东赛区)暨2018年山东省中小微企业创新竞技行动计划和第九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山东赛区)暨2020年山东省中小微企业创新竞技行动计划共4个领域活动的基础上,结合我市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实际,继续申请承办2021年的省赛活动。
3.实施科技人才引育工程
探索第三方合作引才,充分利用其丰富专家资源,建立并共享优势学科专家数据库,筛选符合我市产业发展的专家人才开展人才引进技术合作。推进“大比武”引才,通过企业发布技术需求征集方向,举行创新竞技挑战赛,企业优选方案开展人才引进技术合作。
4.开展“卡脖子”关键技术攻关
重点围绕新能源新材料等产业,支持承担国家、省市联合技术攻关项目,梳理产业关键环节“卡脖子”技术短板,形成关键技术攻关清单,以“签军令状”等形式,广下“英雄帖”,邀请企业等创新主体“揭榜挂帅”;实施邹城市自主创新重大项目改革,探索实施“揭榜制”“组阁制”,积极引进外部创新资源,攻克我市产业发展急需解决的技术难题,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加快科技创新。
三、加速人才、平台、项目创新要素集聚
(一)着力加强科技人才队伍建设
一是强化高层次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引进扶持。依托创新领军企业,围绕平台建设、技术研发和产品攻关的人才需求,开展“保姆式”引才行动,支持用人单位通过中介机构等社会化力量引育高层次人才。聚焦行业领军人才引育,着力开展“两院”院士、国家重点人才工程人选和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及团队引育工作,重点支持山能集团陈德院士申报国家重点人才工程,加强国家重点人才工程人选赵浩然教授“创推”协调跟踪力度,力争有新的突破;坚持“筑巢引凤”和“引凤筑巢”双向发力,积极创建省级院士工作站、国家重点人才工程人选工作站,打造高能级人才平台载体,推进希杰尤特尔、金科星国家重点人才工程人选工作站建设;深入实施“邹鲁英才”工程,选育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优化国家-省-市-县四级人才培育链条。二是全力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引智百人计划”。以鲁西南现代农业引智试验区为载体,充分发挥企业引才主体作用,围绕产业发展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和产业化示范高层次人才需求,着力招引海外高层次创新团队。三是推进科技型企业家培养提升。充分发挥职能优势,围绕我市主导产业、重点行业,邀请重点领域国内外专家进行辅导培训,培育企业家创新意识。
(二)着力提升创新服务平台运营绩效
一是攻坚一批引领带动能力强的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围绕高端化工、新材料、装备制造等领域,积极与中科院、上海交大、山大等高校科研院所对接,建立联合实验室,争创省级技术创新中心、重点实验室;围绕主导产业,建设科学仪器共享群,按照应享尽享、优质高效的原则,进一步推动科技资源的统筹、集成与共享服务,鼓励具有专业化服务能力的机构加盟,引导企业等创新主体参与科技资源共建共享,为创新创业提供坚实科技基础支撑。二是重点加强新型研发机构建设。按照国家、省市要求,鼓励重点企业建立民办非企或法人制研发机构,进一步明确功能定位、规范管理机制、完善研发设施,支持荣信集团、天河科技、兖矿设计院、中科清洁等企业联合高校院所备案省级新型研发机构,同时做好省级新型研发机构2020年度绩效评价工作。三是积极推进公共创新平台创建工作。持续优化创新创业载体平台建设,提升现有创新创业平台运营绩效,加快建设专业化创新创业平台。推动科创大学科技园、中心机电产业园引入专业运营团队,提升运营水平,提高孵化能力;支持京东云数字经济产业园、济宁市机器人产业园、华源高精新医药孵化园等园区创建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
(三)争取实施重大科技创新计划项目
增强政策理解运用能力,提升服务水平,积极组织企业申报国家、省、市各级科技计划项目。加强各级科技政策的贯宣,采取多种形式,利用多种渠道对各级科技政策进行宣讲,特别是“六保”“六稳”和2021年以来组织实施的新政策,确保企业和个人应知尽知;加强对各级政策的研判落实能力,继续实施“一企一策”。支持荣信集团、泰山玻纤等企业申报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项目;圣琪生物、机器人研究院等企业联合高校院所申报省自然科学基金;珞石科技、天河科技等科技型中小企业参加省中小微企业创新竞技行动计划。
四、加快发展创新型产业、创新型企业
(一)加快发展创新型产业
围绕重点产业创新,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加速推动产业向中高端迈进。在人工智能产业方面,突出产业前端技术攻坚和末端集成运用能力提升,支持北斗天地、东华重工等企业申报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省重点研发计划;突破一批产业关键技术,组织诺博泰科技、迈易特传动等科技型中小企业参加省中小微企业创新竞技行动计划;不断拓展自有技术运用推广,充分发挥机器人研究院作为公共研发平台的载体作用,提高服务本土企业智能化改造提升能力。在高端绿色化工产业方面,依托化工园区建设,构建龙头骨干企业带动产业链、创新链发展的协同创新集群。着力突破“卡脖子”关键技术,支持荣信集团等龙头企业申报省技术创新中心,支持恒信科技挥发性有机化合物综合治理回收等项目申报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发挥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活力,组织郎恒化学等科技型中小企业参加省中小微企业创新竞技行动计划。在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方面,全力开展新技术运用试点,促进核心技术成果的转化,加快兖矿氢能科研创新中心建设,支持兖矿轻合金依托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申报省技术创新中心;培育产业龙头企业,组织兖煤蓝天清洁能源、凯泰焊接等企业申报国家高新技术企业。
(二)培育壮大创新型企业
着力构建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创新型领军企业梯次培育体系,扎实推进创新型企业梯次培育行动。一是持续发展壮大高新技术企业。继续推进高企入库培育机制,对申请入库的企业进行审定,完善入库-培育-出库体系,挖掘一批未来一至两年有望成功申报国家高企的重点目标企业进行扶持,引导企业在研发投入、平台建设、成果转化、人才引育等方面加快发展。二是大力培育科技型中小微企业。扎实开展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评价。组织迈易特传动、奥晶生物等中小企业进行入库评价,年内入库企业80家以上。三是进一步推进对入库企业的奖补政策落实。今年我省的营商环境评价首次将科技型中小企业纳入包容普惠创新指标的样本库,凸显了这批企业在提升地区科技创新能力、支撑经济可持续发展、扩大社会就业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下步将加大财政投入,继续在本级资金中列支科技型中小企业扶持资金,强化政策引导,加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规范管理,向国家高企方向发展,推动全市高新技术企业集聚发展。
五、大力推进乡村振兴科技创新工程
一是加强与省农科院沟通协作。合作一批产业创新项目,引进一批乡村振兴支撑人才,开展一系列交流培训活动,推进产业链条升级、省农高区创建等。二是开展农业科技培训。邀请相关专家,通过课堂教学、现场示范等形式,围绕我市食用菌、林果、甘薯等优势、特色产业发展,组织开展各种类型的培训,集中开展核桃、草莓、甘薯等高效种植培训班3次以上,培训农民工(贫困户)300余人次。三是完善提升农科驿站。加强大元、葛炉山、西纸坊等农科驿站管理与建设,将邹城“农科驿站”打造成助力农民增收致富和脱贫攻坚的农业农村双创示范基地。
六、加速科技成果转移转化
一是加强技术转移转化平台建设。以企业技术需求为导向,以高校、科研院所先进技术成果为依托,充分发挥“政产学研金介用”等资源要素作用,按产业类别组织开展供需双方精准对接,通过协同创新,实现合作共赢。建立和完善技术转移管理运营机制,围绕产业技术需求开展技术转移和科技成果转化活动1-2次,发挥山东智能机器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山东绿色化工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山东食药用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作用,强化信息共享与技术合作,加快技术成果在产业联盟内的转移转化。依托“农科驿站”、农村电商等平台搭建信息服务载体,帮助基层中小微企业和新型职业农民寻找吸纳科技成果。二是组织开展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工作。注重提升登记认定的技术交易额,完善全市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工作体系,支持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发机构,鼓励企业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分配机制,激励科技人员开展科技成果转化并对企业引进省内外先进技术成果转移转化的给予奖补。
七、保障措施
(一)创新工作体制机制
进一步创新工作机制,实施邹城市自主创新重大专项改革,探索实施“揭榜制”“组阁制”“首席专家负责制”;探索建立创新平台、科技型中小企业、新型研发机构培育库。继续实行全体人员包保服务企业制度,通过对包保企业主动服务、靠前服务、优质服务、精准服务,深入开展调研,及时跟踪掌握所联系企业的发展动态,及时指导服务企业发展。要多关心企业面临的难题,让企业了解政策、用足政策、用好政策,把好政策落到实处。
(二)优化科技创新创业环境
加大创新政策宣传,重点宣传研发费用补助、“科技创新券”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等普惠性政策。大力营造创新环境,加大对创新驱动新旧动能转换先进典型的宣传报道,加大对科技创新创业者的表彰奖励,在全社会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新、尊重创业的社会风尚。大力激发民间智慧,支持和鼓励“草根创新”和个人创新创业,积极组织参加省中小微企业创新竞技行动计划、济宁市创新创业大赛,不断增强“硬科技实力”,优化“科技软环境”。
(三)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
以满足企业创新需求为导向,创新科技服务模式,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培育和壮大科技中介机构,促进科技服务业专业化、网络化和市场化发展。重点发展技术转移、检验检测、研发费用审计、人才中介等科技服务业。支持科技中介机构开展“科技创新券”政策代办服务,鼓励中小微企业使用省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共用网入网仪器设备,帮助申请购买财税、评估注册、网络信息等服务投入补助。强化对企业研发费用归集管理、加计扣除和财政补助政策辅导培训。
(四)加强科技管理干部队伍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和省、市委有关要求,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持之以恒抓好“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常态化,进一步改进工作作风;完善全员绩效考核实施办法,把干部的工作成效、作风纪律与评先选优进行有机结合,以终端论成绩、以作风评优劣,帮助干部彻底根除“大锅饭”“多干多错、少干少错、不干不错”的错误思想,大力营造科技干部队伍积极干事创业、攻坚克难的良好局面。
(五)加强科技投入保障
进一步加大科技经费投入,发挥政策资金引导作用,带动企业和社会增加研发投入;积极争取财政部门在财政预算安排和年度预算执行中重点保障科技投入;2021年科技经费及创新政策重点向自主创新重大专项、产学研合作项目和国家级高企培育倾斜;完善项目资金管理使用办法,建立健全公开受理、资格审查、专家评审、现场考察和立项公示等项目遴选机制;加强资金拨付后的项目管理、监督检查和绩效评估,确保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认真研究分析国家、省市科技政策和方向,做到精、准、透、深,积极向上汇报、协调、争取重大政策、项目及资金支持。
【媒体解读】邹城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
【新闻发布会解读】邹城市“十四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