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书台碑
发布日期: 2021-11-02 15:41 信息来源:市文物保护中心 浏览次数:

2014年,在邹城市因利河恢复整治项目实施过程中出土了十二方元明清时期的碑刻,其中就有元至元三年(1337年)的《暴书台》碑,碑文详细记载了时任邹县尹的张铨依据原来碑刻拓本重刻“暴书台”碑的过程,具有重要的历史和史料价值。

目前关于“暴书台”最早的记载是元代《中庸精舍记》,其载“县治东隙地,今为淫祠者,旧名子思讲堂,谓孟子传道于此。……元贞元年复故宅遗址,辟门修垣,以表之。爰寄讲堂于暴书台旁,曰中庸精舍”。《中庸精舍碑阴记》载“于是召居(孟子)故宅者与之谋,咸乐徙。乃度其丈尺,酬之以币。建屋像子思、孟子,名曰‘源渊’,以寓讲堂。缭以周垣,设重门,揭大牓,篆‘暴书台’于石”,可知,元代元贞元年(1295年)邹县尹司居敬在县城南门外东侧暴书台旁构筑“中庸精舍”,同时刻了“暴书台”石碑。而“驺人相传,孟子故宅在县东隅,好事者筑暴书台其间,则昔日固有庐舍”,由此可以看出,之前早已有暴书台的存在,只是其年代早已无从考察。

县尹司居敬,元朝恩县东阳(今山东平原县)人,元至元二十一年(1284年)和元贞元年(1295年)曾两次出任邹县县令。他勤政爱民,在了解到许多人想读书,但没有学校后,他便以复兴儒学为己任,建造学宫、广设学田,把自己的藏书也捐给学宫。中庸精舍兴建后不久,司居敬便离任而去,并将未尽事宜刻诸碑阴:“惟茂树以为斯堂之荫,甃甓以致斯台之固,则坐秩当去不暇。若斯二者与复讲堂故处,尚有望于后之人。”留恋之情,拳拳之心,启迪后人。

42年之后,也就是元至元三年(1337年),时任邹县尹的张铨又根据碑刻拓本重刻《暴书台》碑,也就是今天我们看到的石碑。石碑原位于邹城子思祠东南隅暴书台,高1.39米,宽0.57米,厚0.17米。碑阳篆书“暴书台”三个大字,篆书是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的统称。笔法瘦劲挺拔,直线较多。起笔有方笔、圆笔,也有尖笔,收笔"悬针"较多。大篆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其特点是形体均匀齐整、字体较籀文容易书写。

碑阴楷书也叫正楷、真书、正书。由隶书逐渐演变而来,更趋简化,横平竖直。《辞海》解释说它"形体方正,笔画平直,可作楷模"。这种汉字字体端正,就是现代通行的汉字手写正体字。碑阴上半部分题记15行,满行16字,计216字,下半部分刻官吏、官儒、耆儒职务、名称等,碑文详细记载了邹县耆儒马亨、李俨、三氏教授李元彬根据元翰林承旨杨桓所篆“暴书台”重新求石摹刻该碑的经过。值得注意的是,碑文提及了元贞年间所刻石碑,可见,前述《中庸精舍记》无误。

清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暴书台历经风霜又变成了残垣断壁,时任邹县知事的娄一均见此破败景象心中感慨万千,于是又重修了暴书台,并撰文立碑,是为《重修暴书台记》,碑高2.55米,宽0.86米,厚0.18米,圆首,篆书“重修暴书台记”2行6字,碑文22行,满行65字,楷书,文中对于暴书台的历史渊源和暴书的精义作了详细考证。

1933年,日本人马场春吉在他所著《孔子圣迹图鉴》中对暴书台是这样记载的:“……断机堂三字,堂内中央龛中奉安‘邹国端范宣献夫人之神主’,在其东侧还有一龛,配祀亚圣孟子之神位。另外,堂内壁上嵌有刻石,堂前东南有一丈左右见方的台子,上设一亭,称‘曝书台’,传说是孟子曝书处。在曝书台下南侧为曝书碑亭,北侧为‘重修曝书台碑’及‘重修断机堂记’”。通过这段文献记载可知,上世纪30年代暴书台处还设有曝书碑亭。令人遗憾的是,孟母三迁祠于1945年底毁于战火,暴书台淹没于地下。

建国后,随着时间的变迁,城市的发展,暴书台遗址处已由城郊变成了城区,区域保护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明显。1957年7月在遗址上建起了烈士陵园,1993年3月烈士陵园全部搬迁新址,遗址东部成为废墟,4月,在遗址西部破土动工建起了邹城市军队离退休干部疗养所。在经历半个多世纪的风风雨雨之后,为了更好地保护这处遗迹,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矛盾,近年来,邹城市先后开展了占压拆除、调查勘探、考古发掘、方案编制、修复工程、陈列展示等一系列保护工作。

2013年上半年,占压拆除项目拆除了占压遗址本体的地上建筑物和残留的现代建筑基础,同时,通过河道治理、垃圾清除、砂石铺地、断面整治、护栏安装、堤岸护砌,遗址周边环境风貌焕然一新。10月,邹城市文物部门委托专业资质考古队对遗址进行了调查勘探,在这一过程中元至元三年(1337年)的《暴书台》碑终于重见天日!2014年5月至9月,山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邹城市文物局对三迁祠遗址进行了全面的揭露发掘,对暴书台遗址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也为遗址整体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2015年12月,孟母祠、子思书院、子思祠复原展示工程相继启动,至2017年1月,三处建筑复原展示工程全部竣工,我们的暴书台遗址也得以重新出现在世人面前!

如今,包括暴书台在内的孟母祠、子思书院、子思祠这片散发着古老历史气息的建筑群,在经历数百年的风雨剥蚀与战争灾祸的洗礼之后,又以崭新的姿态巍然屹立于古城,风华犹在,雄姿未改,成为延续历史文化名城风貌和古城对外交流宣传的一个窗口。

附:《暴书台》碑碑文:

[碑阳]

暴书台

[碑阴]

沂国述圣公昔居邹教孟子,此祠世传以为故庠。少西有台,崇二丈许,名曰:“暴书台”,下即孟子居也。元贞间,县尹司公既创祠兴学,因加甓于是上又立石,大揭其名。迨至元二年丙子夏六月,仆承乏是邑。易至顺二年,加封诏文于石树之日,偕邑耆儒马亨、李偐、三氏教授李元彬,登是台,司公所立者已仆且断,诸公佥曰:“宜复其旧。”乃求石摹辛泉杨公故书立之。(杨桓字武子,元翰林承旨,曲阜人,居辛泉,自号辛泉。辛泉,即沂水地志以为有温泉,即此也。又名逵泉,古有泉宫废址存焉。杨桓子曰克明,自号辛泉后人,能篆。尝篆“暴书台”三字。故曰求摹辛泉杨公故书立之。)

呜呼!古今一天也,圣贤一心也。二公去世虽远,其心昭然如日星之存。登是台,睹二公之居,感二公之心,非如二公之存耶。后虽千百年,又岂非今日也。

至元丁丑夏四月朔,承事郎邹县尹张铨谨志。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