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武士俑的嬗变---以刘宝墓武士俑为例
发布日期:2021-12-02 信息来源:市文物保护中心 浏览次数:

一、俑及武士俑的概念

俑,也常常被称为偶人,是我国古代坟墓中普遍使用的随葬明器雕塑。追溯历史,自商代后期俑即开始出现,其消亡则要持续到清初,存在时间长达数千年之久。俑早期称为“刍灵”,是对最早殉葬用俑的通称,《礼记》中即有“涂车刍灵,自古有之,明器之道也”之说。东汉经学大师郑玄将“刍灵”注解为“束茅为人马”,翻译成现代白话文就是用茅草扎束的人马。在《孟子》中提及“仲尼曰:‘始作俑者,其无后乎。’为其象人而用之也。”这里所说的“俑”就是指类似于真人的俑人,其制作材料多为木料或陶土。历史的车轮不断推进,数千年的随葬史也遗留下了数量庞大的各类俑像,俑的造型、形象和类型也在不断嬗变扩展,出现过歌舞伎乐俑、仆役俑、部曲俑、侍从俑、奴婢俑、武士俑、镇墓俑、文吏俑、力士俑、武官俑、士卒俑、生肖俑、天王俑、四神俑、压胜俑、仪仗俑等等数十种形象,其品类之繁多可见一斑。

在古代,人们为了辟邪驱魔、镇压墓葬,防止墓主人受到侵犯,常常会选择将俑放在墓中,这些放在墓中的俑就是镇墓俑,而军士形象的武士俑是其中的鲜明代表。就武士俑而言,我国的专家学者过去更多的关注秦兵马俑和西汉高级墓葬或陪葬坑中出现的武士俑群。作为古代陶俑空前的创举,秦始皇兵马俑是中国古代文明创造的惊人奇迹,这些数量庞大的俑制作精良、形象逼真、体态高伟,虽隔千年,依旧让世人震撼不已。与秦兵马俑相比,以咸阳杨家湾汉墓和徐州狮子山汉墓为代表的西汉高级墓葬或陪葬坑中发现的武士俑群的形体要小很多,但制作工艺并没有减色半分,体态形象的制作很是优良,数量也相当庞大。由于魏晋时期的历史较为特殊,所以该时期的武士俑并不是很受关注。相信大家都知道,从公元220年曹操之子曹丕篡汉建魏,到226年司马炎废魏建晋,一直到316年西晋灭亡,近百年间战乱频仍、社会动荡,其时整个北方地区几乎一直处在战火当中几乎达到生灵涂炭、民不聊生的地步。作为我国历史上少有的战乱分裂时代,受制于社会发展状况,魏晋时期的墓葬较为分散,整体规模与秦兵马俑望尘莫及,规制也偏低。但是由于魏晋时期盛行武力,所以墓葬中经常会出现武士俑,这些武士俑也都有着明显的种类、地域和年代特征。本文以邹城博物馆馆藏的刘宝墓出土武士俑为例,对魏晋时期武士俑进行简要探究。

二、刘宝墓武士俑

依据考古发现,西晋时期的司州地区集中了许多放置武士俑的晋墓,也就是当今以洛阳为中心的山东西部、陕西东南部、山西西南部以及河南的南部、西部、北部等区域,这些都是西晋51年统治时期的核心区域。但受制于当时的社会现实,很多晋墓遭受破坏,所以当前能够发现的墓主明确且有镇墓武士俑的晋墓仅有一座西晋大将刘宝墓。

刘宝(?~301年),西晋军事将领、文学家,曾任西晋侍中、安北大将军、使持节、关内侯。西晋大将刘宝墓于1974年2月至6月间被发掘,墓址位于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郭里镇独山村西北5里处,经过多位考古学家对墓葬及其随葬品的勘测研究,最终确定该墓墓主是西晋大将刘宝。刘宝墓封土高大,直径达40米,高为12.4米,主要由墓道、甬道、封门墙、东西耳室以及后室等五部分组成。该墓夯土层厚度为0.2米到0.3米,整体土质偏硬,废旧的石料或汉画像石被作为石板铺在其中,每段相隔1.5米。在墓地封土中发掘出了2块内容分别为“车马出行”和“东王父”的汉画像石刻,完全贴合东汉晚期的石刻风格特征。刘宝墓是双室弧券顶砖室墓,设有石墓门,坐北朝南,方向为一百九十度。早年间,有盗墓者已经盗过该墓,但并未对墓穴产生实质性的影响。后期发掘的随葬品主要是存在于东西耳室之中,共发掘出150多件随葬品,其中包括瓷、陶、石质器物、釉陶、铁、铜、金银等。除上述器物外,刘宝墓中还出土了两类三件武士俑,下文中将进行较为细致的介绍。


一类是西晋铠甲类镇墓武士俑(如图1所示),通高36.5厘米,宽18.4厘米,此俑分腿站立,脚下并没有雕塑底座。从面貌上来看,该俑双目大睁,龇牙咧嘴,颧骨突出,给人一种威严之感。俑身着有白色陶衣,皆披鳞甲。其左手向前伸出,原本手中握有盾牌,但现在已经丢失;右手向上举起,拳眼呈现出中空状态,看起来之前也握有武器,但现在已经丢失。该武士俑头上戴着头盔,帽顶部可以清晰的看到下垂的缨饰,仔细观察能够发现兜鍪模印为瓜瓣样,两侧均有护耳,额头部门眉心处有下伸的尖状额护。该俑上身所穿为筩袖铠,这是三国后期流行的护身铠甲,下身著袴,腰间系有腰带,并在腹前打结,脚下踩着一双战靴。不过,这一武士俑铠甲鳞片的形状较为随意,仅以圆圈代替,一股滑稽可爱的气息油然而生,与镇墓武士俑应有的威严感差距较大。

一类是西晋戎服类胡人镇墓武士俑(如图2所示),通高40.4厘米,宽度不详,此俑也是分腿站立,脚下没有雕塑底座。俑身显得格外强壮,怒目圆睁,眉毛粗浓,龇牙咧嘴,胡人的典型特征显露无疑。只见其头部高高束起椎髻,身穿右衽短衣,腰间系有腰带。俑右胳膊紧握拳头向上举起,拳头中间留有空隙,可见原本持有武器,已经丢失;左手紧握拳头向下伸去,胳膊肘稍微有些弯曲。从上衣到面部都着有白彩,而眉毛、双眼以及胡须则用黑彩描绘。

二、魏晋时期墓葬武士俑显著特征及形成原因

魏晋时期,恰逢战乱,各大政权于各地割据,丧葬习俗也沿袭之前的礼制。不过与汉朝相比,魏晋时期的墓葬形式和随葬品都有了较大的不同,极具自身特征的晋制由此形成。作为西晋墓葬中最具特色的俑类,镇墓武士俑均采用合模制作,也就是头部和身体是一体的,两者同时模制。此外,通常情况下,每个墓室放置一个镇墓武士俑,与镇墓兽成对出现。其外在形象的区别主要在于有没有穿甲胄,作为西晋时期的典型戎装,武士所着的兜鍪和筩袖铠反映了那个时代在战乱频发政治生态下的尚武风俗。 

兜鍪也被写作“兜牟”,是古代人们用来防护头部的装具统称,由铁制作而成。兜鍪的前身是以青铜或皮革为材质制作的头部防护装具“胄”,所以兜鍪也被人们称为“铁胄”。有关于“兜鍪”的解释在《说文解字》中有所提及:“兜鍪,首铠也。”兜鍪的胄主体一般采用一排长甲片围成,护颊以及后颈部分则由两排短甲片在左右两侧和后部围成,被称为“顿项”。在后来,兜鍪又成为了士兵的代指,南宋豪放派词人辛弃疾在词中就这样写道:“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筩袖铠是一种新型铠甲,在东汉铠甲的基础之上发展而来,在东晋格外流行。筩袖铠形制胸背相连,圆筒形甲身由整个铠甲由小块的鱼鳞纹铁甲片或者龟背纹铁甲片穿缀而成,前后连在一起;筩袖铠都有保护肩部的铁筒袖甲,上臂以及腋下要害部位都能受到防护;有些筩袖铠带盆领,腰束带,与现代短袖套衫的铁铠很是相似,所以被命名为“筩袖铠”。筩袖铠的优势就是各部位的连缀更科学合理,让人穿起来更方面,防护面积也有所增大。

胡汉融合是魏晋时期墓葬武士俑的另一个显著特征。一方面,随葬俑群在魏晋时期开始出现在许多北方少数民族的墓葬当中,此前少数民族大多采用天生地葬的葬仪,这一现象展现了少数民族的汉化过程。另一方面,在汉墓中有一部分随葬诵群的武士俑在造型和服饰等两方面均反映出少数民族的特征,胡汉文化交融的时代特点在其中展露无遗。

镇墓武士俑的萌发和流行要追溯至西晋,特别是由镇墓神兽和镇墓武士俑组成的镇墓神物,在整个陶俑群中的地位明显提高,使用范围变得越来越广泛,与东汉时期相比,数量也大大增加。作为承上启下的时代,魏晋时期上因秦汉,下启隋唐。在继承秦汉文化的同时自身也有许多创新和发展,灿烂的隋唐文化很多都可以在这一时期找到渊源,这是为学界所共知的。镇墓武士俑作为这一特定历史时期人类社会活动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因而成为时代发展中具体而又完整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实物见证,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