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保护|灯下诱集昆虫——鳞翅目(夜蛾科1)
发布日期:2021-07-08 信息来源:市农业农村局 浏览次数:

灯诱技术的出现,给虫情测报工作提供了重要的数据参考,利用部分夜间活动昆虫对光的趋性,对其进行引诱和捕杀,有效降低了田间害虫的虫源基数,对农作物起到了一定保护作用。在灯诱害虫中,鳞翅目害虫的数量种类是最多的一个目,对农业生产有着重要的影响。

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 (Hübner)

棉铃虫是一种重要的农作物害虫,其寄主作物有20多科200余种。随着我市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棉花的种植面积减少,棉铃虫从棉花转移到玉米、花生、甘薯等作物上进行危害。棉铃虫在我省一年发生4代,第1代主要危害小麦,以2、3代危害最重,是花生、甘薯和玉米上的重发、常发性害虫,如不及时防治,将会给农业生产造成重大损失,以3龄前防治为主;4龄以后进行防治,将会为此耗费较多的人力和物力。

形态特征

成虫 体长4~18毫米,翅展30~38毫米,灰褐色。前翅具褐色环纹及肾形纹,肾缢前方的前缘脉上有二褐纹,肾纹外侧为褐色宽横带,端区各脉间有黑点,后翅黄白色或淡褐色,端区褐色或黑色,幼虫 共有6龄,有时5龄,老熟6龄虫长约40~50mm,头黄褐色有不明显的斑纹,幼虫体色多变,有较长的体毛。腹部两侧有一条气门线,白色或淡黄色,幼虫腹部第1、2、5节各有2个毛突特别明显。

粘虫Leucania separata Walker

形态特征

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38mm。头红褐色,头盖有网纹,额扁,两侧有褐色粗纵纹,略呈八字形,外侧有褐色网纹。体色由淡绿至浓黑,变化甚大(常因食料和环境不同而有变化);在大发生时背面常呈黑色,腹面淡污色,背中线白色,亚背线与气门上线之间稍带蓝色,气门线与气门下线之间粉红色至灰白色。腹足外侧有黑褐色宽纵带,足的先端有半环式黑褐色趾钩。

成虫 体长15~17mm,翅展36~40mm。头部与胸部灰褐色,腹部暗褐色。前翅灰黄褐色、黄色或橙色,变化很多;内横线往往只现几个黑点,环纹与肾纹褐黄色,界限不显著,肾纹后端有一个白点,其两侧各有一个黑点;外横线为一列黑点;亚缘线自顶角内斜至Mz;缘线为一列黑点。后翅暗褐色,向基部色渐淡。

劳氏粘虫Leucania loreyi (Duponchel)

形态特征

幼虫食性很杂,可取食多种植物,体色随取食作物不同,变化较大,尤其喜食禾本科植物,2020年9月15日,劳氏粘虫被农业农村部列入一类农作物病虫害名录。

成虫 体型和粘虫差别不大,体长14~17毫米,翅展30~36毫米,灰褐色,前翅从基部中央到翅长约2/3处有一暗黑色带状纹,中室下角有一明显的小白斑。肾状纹及环状纹均不明显。腹部腹面两侧各有1条纵行黑褐色带状纹。

成虫 体长15~17mm,翅展36~40mm。头部与胸部灰褐色,腹部暗褐色。前翅灰黄褐色、黄色或橙色,变化很多;内横线往往只现几个黑点,环纹与肾纹褐黄色,界限不显著,肾纹后端有一个白点,其两侧各有一个黑点;外横线为一列黑点;亚缘线自顶角内斜至Mz;缘线为一列黑点。后翅暗褐色,向基部色渐淡。

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 (Fabricius)

斜纹夜蛾是一类杂食性和暴食性害虫,危害寄主相当广泛,含近100科、300多种植物。以幼虫咬食叶片、花蕾、花及果实,初龄幼虫啮食叶片下表皮及叶肉,仅留上表皮呈透明斑;4龄以后进入暴食,咬食叶片,仅留主脉。在包心椰菜上,幼虫还可钻入叶球内危害,把内部吃空,并排泄粪便,造成污染,使之降低乃至失去商品价值。

形态特征

幼虫 体长33~50毫米,头部黑褐色,胸部多变,从土黄色到黑绿色都有,体表散生小白点,冬节有近似三角形的半月黑斑一对。

成虫 体长14~20毫米左右,翅展35~46毫米,体暗褐色,胸部背面有白色丛毛,前翅灰褐色,花纹多,内横线和外横线白色、呈波浪状、中间有明显的白色斜阔带纹,所以称斜纹夜蛾。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