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上天眷命,皇帝圣旨:
朕惟由孔子至于孟子百有余岁,而道统之传独得其正。虽命世亚圣之才,亦资父母教养之力也。其父夙丧,母以三迁之教励天下后世。推原所自,功莫大焉。稽诸往代,实阙褒崇。夫功大而位不酬,实著而名不正,岂朕所以致怀贤之意哉?肆颁宠命,永贲神休。可追封其父为邾国公,母为邾国宣献夫人。
主者施行。
延祐三季七月 日(宝)
【碑阴】
追封邾国公邾国宣献夫人碑阴之记
苍姬既没,祖龙当天。三代典章一委灰烬。寥寥二千载,天理民彝幸未泯绝。逮我圣天子孝治天下,雅尚儒术;礼乐法度,力复古制。大成至圣文宣王既已加崇于先朝,乃遣使乘传遽持诏至邹邑孟子庙,追封其父为邾国公,母为邾国宣献夫人。既毕礼,承事郎邹县尹曹彬与其五十一代孙承事郎泗水县尹孟祗祖议曰:“此历代未行盛典,宜树丰碑,刻诏其上,纪岁月其后,以彰圣恩,以传不朽,以为乡国荣,且有以告诏后学。”询之同列,同列以为然。语之邑之耆旧,耆旧莫不欢跃以共其事。时律犹留鄫命,承德郎前尚书省照磨姜元、乡
士许硅来请文其石。律辞不敢。姜曰:“君之先师导江,传圣学以教人者,文笔列于庙庭。君之先君尝有功于斯庙。遗迹宛然,非君所当辞。”律应曰:“子言若是,敢不敬从。”遂述三代典礼,七篇之旨,圣人传授心法,以教有志于圣学者。
邹国公奉崇以人君之礼者何?岂非以圣德继道统之传乎?虽曰生有淑质,非母三迁之教能臻斯乎?《春秋》之法,母以子贵,而况于父乎?今其子封以公矣,犹以庶人之礼祭其父母,可乎?《传》曰:“父为士,子为大夫,葬以士,祭以大夫;父为大夫,子为士,葬以大夫,祭以士。”此礼也,何况世无闻乎?庙故处东北陬,自邹国公新庙成,适其父母神像于故殿,盖以有年。今既加封,欲创建宫室东南隙地。时未暇,乃即故基而更其制。冠以冕旒,服以五彩。危危峨峨,煌煌烨烨,俨然南面。春秋祭祀一同其子,非止为当世荣观,实邹国公欲报之德,昊天罔极之心也。孝子之事亲,仁人之事天也。父母之心,天地之心也。
知化则善述其事,穷神则善继其志。圣圣相承,继天立极,所传者何?太极既判,阴阳始分。乾坤大父母,人物是生。其理则为之性,其气则为之形。理则浑然,一毫不容付之于人。性无不善,气有不齐。所禀或异,加以物诱,贤愚是分。气质清明,义理昭著,生而知之,圣人也。变化气质,克去己私,复还天理,学而知之,极其至,亦圣人也。此尧舜汤武性之反之同归于圣也。蔽之厚者,牢不可开;诱之固者,坚不可破。良心陷溺,自暴自弃,流而下愚。圣人忧之,设教教人。累圣相传,皆是道也。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者,尧舜禹之相授受也。见而知之者,禹皋陶也,闻而知之,则汤也。汤之惟皇上帝,降衷于下民,若有恒性,克绥厥猷惟后,是汤不坠其传也。见而知之者,伊尹莱朱也;闻而知之则文王也。文王之缉熙敬止,武王之皇建其有极,其传不绝。孔子之言性与天道,曾子之忠恕,子思天命之谓性,传及孟子性善之说,浩然之气,扩前圣之所蕴,与公孙丑、告子之徒反复论辨仁内义外之别。尽心知性以知天,存心养性以事天。人皆可以为尧舜。参天地,赞化育。以为辟杨墨之功不在禹下者,非知孟子者也。天高地下,万物散殊,而理行乎其中。是理也,视之不见,听之不闻,体物而不可遗。无声无臭,无气与形。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鸢飞戾天,鱼跃于渊。随处充满,无少欠缺。万殊一本,一本万殊。费而隐,隐而费。散之万事悉具吾心。反身而诚,乐莫大焉。日用之间,从容闲暇。万变酬酢,物各付物。内外昭融,物我无间。胸次悠然,上下同流。仰不愧,俯不怍。心广体胖,何思何虑。其气浩然,充塞天地。譬天地之至诚,无息万物,各得其所。推之治道,尧之帝力何有于我?舜之无为而治,汤之格于皇天,亦不外是孟子有得于此,所以告齐梁之君者也。王霸之辨,义利之分,好货好色之喻,无非絜矩之义。是皆本之人君躬行心得以至保四海,不过善推其所为而已。所谓修己以安百姓,笃恭而天下平。上下一于恭敬,则天地自位,万物自育,气无不和,四灵毕至,此孟子所以道传累圣之心法,立百王不易。溯流穷源,是皆慈母之教之故也。
是理也,在宇宙间。一息不停,万世一日。千四百年,知者其谁?功利之习,词章之技,愈远愈分。子周子《太极图说》重开混沌,二程受之。有曰,论性不论气不备,论气不论性不明。氛妖一扫,日月重光。自是而下,游、杨、尹、谢逮及朱、张,咸明是道。先圣后圣,其揆则一。由朱、张而来至于今,百有余岁,传是道以教人者谁欤?然则圣人之道果绝传欤?天理民彝,今犹昔也。尧舜涂人,同具是理。舜何人也,予何人也。学者可不勉旃。当今科举之制,义理是崇。尽扫往昔浮华之弊,实三代取士之法,先儒极言而未行者。后学诚能有志于圣人传心之法,知言养气,以复其天之所以与我者,以继往圣,以应诏旨。异日见之事业,尧舜其君,尧舜其民,皆吾分内事。
圣天子孝根天性,上事太后曲尽其诚;下待群臣仁及祖宗。近世传道诸儒毕列从祀;尊崇古先圣贤上逮父母。充是道也,以见歌击壤,变时雍不难矣。至于文章制度,明诏每下,常恐有司奉行弗至。如曹彬等可谓能恭承上命,不废其职,学者胡不观感踊跃,以趋于道哉。
延祐四年夏六月辛酉
承务郎、同知峄州事吴律撰
里人刘之美书丹
蒙古字书丹前济宁路蒙古字教授、承事郎、淮安路安东州税课提领陈恭
宣圣五十四代孙、中议大夫、袭封衍圣公孔思晦篆额
敦武校尉、邹县达鲁花赤马速忽,承事郎、邹县尹曹彬,副达鲁花赤伯颜不花,进义校尉、邹县主簿苏忽都答儿,邹县尉罗璧立石
监造吕椿、儒学教谕陈从政、典史陈政
里人常伟刊
该碑现位于启圣殿院甬道西侧,东向。碑总高5.15米,其中碑座高0.75米,碑身高3.1米,碑首高1.3米,碑宽1.1米,厚0.3米。篆额三行,每行四字。碑文上半部为八思巴文,11行,每行14字,共136字;下半部汉文与八思巴文相对应,行、字相同。所不同的是,八思巴文由左至右竖排,汉文由右至左竖排。最后年代落款处内侧各有一“宝”字,代表了皇帝的印信。
碑文以八思巴文与汉文相对照的形式,记载了元延祐三年(公元1316年)元仁宗追封孟子父母为邾国公、邾国宣献夫人的圣旨,碑文寥寥百余字,简洁练达,叙述周密,是历史上最早对孟子父母封赠的诏文。这道圣旨,由表彰孟子继而表彰追封孟子父母,认为虽然孟子为命世亚圣大才,也得力于父母的教诲。同时通过对孟子父母的追封又表达了对孟子及对儒学的尊崇。
元延祐元年(公元1314年),元朝恢复科举考试,以《四书集注》为命题依据,因此《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一道成为一般学子的启蒙教材。儒家文化社会地位的进一步提高,使得孟子等历代名儒也获得了崇高的封号,而这块碑也是元朝尊孟的代表碑刻之一。
碑文分别用汉文和蒙古文书写。蒙古文俗称“八思巴文”,是元朝忽必烈时期的“国师”八思巴创制的蒙古文,八思巴(1235-1280年)是藏传佛教萨迦派的第五代祖师,后归附蒙古。八思巴为藏语“圣者”的意思。至元年间,封诏创制蒙古文字并于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颁行全国,称“蒙古新字”或“蒙古字”。八思巴文属拼音文字,共有41个字母。由于民间惯用汉字,所以八思巴文最终还是主要应用于官方文件。伴随着蒙古帝国的消亡,八思巴文亦被逐渐废弃。八思巴文的创制和推广加强了西藏与中原地区的联系,在促进汉、藏、蒙古文化的交流融合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块碑刻保存了较早的蒙古文文献,是研究当时八思巴文的珍贵文物。
碑阴刻有“追封邾国公邾国宣献夫人碑阴之记”,共30行,每行89字,共计1742字。文中对孟子继承发扬孔子的学说,提出“性善论”、“浩然之气”、“义利之辩”等观点进行了详细叙述,并总结了历代对孟父孟母尤其是孟母的褒扬,最后对立碑的具体过程及重要意义进行了陈述。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又一位杰出大师,他之所以能成为“亚圣”,成为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早年得力于他的母亲——孟母的教诲。孟母是一位伟大的女性,是中国母亲的典型代表,她“三迁择邻”、“断机教子”的故事在我国广为流传。“子不教,父之过。”孟母当时,家庭教育的大旗应该是由男人来扛的。但在丈夫去世后,她义无反顾地承担起了教子的责任,树立起了躬行和实践母教的一面旗帜。明万历年间山东监察御史钟化民曾拜谒孟庙,并在撰写的《祭孟母文》中这样写到“子之圣即母之圣,妻之圣即夫之圣。不有三迁之教,孰开浩然之圣。人生教子,志在青紫。夫人教子,志在孔子。古今以来,一人而已。”认为孟子的功成名就彰显了孟母的伟大,孟母的贤德亦彰显了孟父的圣明。若没有孟母对孟子幼时“三迁择邻”的谆谆教诲,又怎能成就一身“浩然正气”的亚圣?大多数父母教育子女,都是以功利为主,期望他们可以出仕为官,官运亨通。而孟母教育孟子,却希望孟子能够学习孔子,成为一位学识渊博的贤德之人。古往今来,能够如此教育子女,并培养成一代圣贤的,只有孟母一人!
历史上流传下来的有关孟母的资料少之又少,但是通过有限的孟母教子的故事,我们可以清晰地看见一个道德高尚、人格完美的母亲形象。通过对故事的反复阅读思考,我们对孟母的教子理念也有了大致的了解。总结一下,孟母的教子理念主要有以下四点:
首先,孟母教子特别注重环境育人。孟母把教育和环境联系起来,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三迁择邻”的故事。这个故事在《三字经》中就有记载:“昔孟母,择邻处。”在孟子很小时,父亲就去世了。孟母仉氏独自艰难地抚育着年幼的孟子。无奈,孩子天性贪玩,初时“其舍近墓”,孟子时常“嬉游为墓间之事,踊跃筑埋”。孟母只得搬家,但“其舍傍市”,孟子又经常“嬉戏为贾人炫卖之事”。孟母不得已又再次搬家,直至“其舍傍学”后,孟子才“嬉游乃设俎豆,揖让进退”,跟着学子们学儒习礼,孟母认为这才是孟子理想的成长居所。孟母“三迁择邻”,选择能够使孩子健康成长的生活环境,使孟子能够在良好环境的熏陶下潜心学习,终成一代大儒。
其次,孟母教子特别注重诚信教育。《韩诗外传》中记载的“杀豚不欺子”,讲的就是孟母教子诚信的故事。年幼的孟子看到邻居在杀猪,问母亲:“他为什么要杀猪呢?”孟母随口说了一句:“杀猪是为了能让你吃到猪肉啊。”说完之后,孟母就后悔了,以他们当时清贫的家境,是很难吃到猪肉的。可是,为了不失信于孩子,孟母还是买了肉做给孟子吃,以此来教育孟子做人要言而有信。这件事对孟子影响深远。孟子成年后,提出了“五伦”说,也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把诚信上升到“五伦”的高度,成为儒家伦理道德规范中极为重要的一个范畴。
第三,孟母教子特别注重恒心的培养。这里讲到的就是孟母“断机喻学”的故事:孟母在家省吃俭用,织布为生,供孟子读书。一天,孟子由于思家心切,对老师不辞而别,回到了家中。看到儿子怠慢学业、不求上进,孟母脸色骤变,刀断机杼,劝诫孟子说,你如此读书,中途而废,这跟砍断机杼又有何两样?孟母以断布的无法接续来比喻学习的不可中断,让孟子懂得学习、做事要做到循序渐进、持之以恒。孟子从此幡然醒悟,“旦夕勤学不息”,每日伏案苦读,终成一代大儒。也正是由于孟子对这种“学贵有恒”的切身体悟,才有了“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这样的千古名句,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仁人志士砥砺恒心,战胜磨难,最终走向成功。
最后,孟母教子还特别注重责任担当。这里还有一个“拥楹而叹”的故事。孟子三十岁前后开始在家乡设馆授徒,像他追慕的先师孔子那样开始传播儒学。四十多岁的时候开始出游齐国,齐宣王对他礼遇有加,但其主张并不为所用,在雪宫做一个闲散的教授职务。孟子有心离开齐国到别的国家去一展政治抱负,可是念及母亲年事已高,经不起旅途的奔波劳累,进退两难,内心充满了矛盾。有一天,孟子回到家中倚柱叹息。孟母得知了孟子的隐忧,对孟子说:“子行乎子义,吾行乎吾礼。”你周游列国是你应坚守的“义”,我随你远游是我应遵循的“礼”,做人要坚守理想抱负,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孟母的话使孟子更加坚定了自己的志向,开始周游列国,也培育了孟子日后“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的主动担当意识。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是至关重要的,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的影响潜移默化。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把儿童比作一块大理石,他说要把这块大理石塑造成一尊雕像需要六位雕塑家:家庭、学校、儿童所在的集体、儿童本人、书籍和偶然出现的因素。从排列顺序上看,家庭被放在首位,可见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可以发现孩子越来越像自己的父母,但是没有哪个孩子越来越像自己的老师。因此作为家长,我们要向伟大的孟母学习,在关注学校对孩子教育的同时,不能忽视孩子的家庭教育,多了解和学习关于家庭教育的知识,自身多在思想作风、行为习惯、言行举止等方面做好榜样和示范,让孩子能够身心健康地成长。
作者:沈思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