羲皇庙碑刻
发布日期: 2021-09-15 17:23 信息来源:市文物保护中心 浏览次数:

凫山羲皇庙,又称伏羲庙、爷娘庙,位于凫山山系主峰东凫山西麓,是鲁西南最大的祭祀伏羲的古建筑群。这座建筑年代久远、“亘古今存”的精舍,历经千年风雨,如今已是断壁残垣;然而,废墟之上,一块块矗立如林的石碑,一个个或厚重或灵动或飘逸的刻字,把这一片土地氤氲得愈加古风古意。

据记载,从唐朝至清代,羲皇庙共遗存碑碣300余块,最早的有后唐明宗长兴二年(公元931年)重修碑,至今仍矗立原址的有明万历四十五年《纲纪碑》、明万历四十七年《三圣碑》、清顺治四年《杏祥碑》、清康熙丁未年《通宇碑》。

《纲纪碑》又叫《重修羲皇献殿记因序历代帝王纪碑》(见图1、图2)。赑屃驮架,高9米,宽1.46米,厚0.4米,因镌刻中国历代帝王即皇统大纲本纪,所以碑额名曰“纲纪”,“山西按察司副使”邹人潘榛篆额,进士第邹县知县、河北束鹿人李凤翔撰写碑文,立于明万历四十五(1617)年。全文约2950字。历数盘古、三皇五帝,尤推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太昊伏羲,正式从夏代帝王纪历开始,一直截至当世明朝万历,共计载刻正统十三朝234名帝王年号及其在位时间,另附春秋、战国、王莽新朝、五胡归魏及辽、金之主。通史跨度之长,皇帝年号之清晰,在位时间之确凿,接续时代之谨严,镌刻文字之简约,为当时通鉴志书所无,在中国碑刻群中绝世无双,堪称中国皇统第一碑。一通碑文,恰是一部简明的中国史,向人们述说着华夏五千年的沿革和沧桑。《纲纪碑》现保存完好,对研究中国社会历史沿革具有珍贵的文物参考价值。

1纲纪碑

图2纲纪碑碑文拓片

《创建三圣殿记碑》(见图3、图4),为明万历四十七年(公元1619年)立,高2.4米,宽1.1米,厚0.4米,弧型碑顶,立于人祖殿后,翰林院世袭五经博士复圣六十二代孙颜伯廉撰文,温而厉书,碑文为楷书。现保存完好。

图3创建三圣殿记碑

图4创建三圣殿记碑碑文拓片

《创建王母阁殿杏祥碑》(见图5、图6、图7),清顺治四年(公元1647年)岁次丁亥仲春立,立于王母列仙殿前,高 8米,宽1.4米,厚0.4米,碑顶为二龙戏珠石雕,碑体两侧雕有二龙戏珠图案,赑屃驮架,如晦子题碑文,碑文为行草书,以赞山色秀美,称颂西天王母之圣德。现保存完好。

5杏祥碑 

6杏祥碑侧面

7碑文拓片

《玊上宫殿通宇碑》,又称四棱方碑(见图8、图9、图10)。位于玊极楼院内,玉皇殿后,清康熙丁未岁龙兴年(公元1667年)立。此碑形体奇特,碑帽整体若伞盖,上雕有莲花,顶部托有一石球,宛若珍珠;碑座呈四方杯状体,束腰雕有马、羊、鹿、花等图案;碑体为四棱方柱体,阳面为楷书玉极楼的碑文序,蓬莱山玄真洞正乙紫府双口道人题撰;阴面为草书诗一首,字体遒劲有力,飘若浮云,矫若惊龙,诗末落有“虚昌道人亲笔”,传说是八仙之一吕洞宾的手迹。现保存完好。

8玊上宫殿通宇碑

9通宇碑阳面碑文拓片

10通宇碑阴面碑文拓片

羲皇庙遗存的古代碑碣石刻,承载着厚重的文化艺术信息和历史记忆,成为社会发展重要的历史见证,对研究我国古代书法技艺、雕刻艺术,特别是对研究历代政治、思想、文化、民俗等具有珍贵的文物参考价值和借鉴价值。碑刻是不可再生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碑刻实物,整理碑刻文献,具有继绝存亡,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现实意义,还有着其他历史文献不可取代的学术研究意义。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