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城市“平派”鼓吹乐简介
发布日期:2022-12-01

唢呐自金、元时期由波斯传入中国,于明朝洪武年间随山西移民迁徙带入邹城,在地方风情和儒家文化的影响下,于清朝嘉庆年间已形成“平派” 鼓吹乐的基本特点,至民国初年已有孙家班、张家班、丁家班、周家班等几十个乐班活跃在鲁南及其周边地区。之所以称“平派”有四方面原因:

一、它以铜杆唢呐为主,演奏时以“平调”为主调。

二、乐队使用的笙艺人们称“平笙”。

三、从地理位置上讲,人们把徐州、苏北一代的鼓吹乐称“南路家什儿”,把嘉祥、巨野一带的鼓吹乐称“西路家什儿”,把临沂及其以东的鼓吹乐称“东路家什儿”,把邹城以北的鼓吹乐称“北路家什儿”,而“平派”鼓吹乐处于中间位置,“平”包含中间的意思。

四、在演奏风格上有“平如行云流水、稳似泰山青松”之特点。

“平派”鼓吹乐的特色乐器“铜杆”由铜皮制作而成,声音亮丽清脆,具穿透力。其独特技法有滑音、吐音、气拱音、气顶音、三弦音、萧音有时还揉进魔术和杂技等。其代表曲目有《哭长城》、《哭五更》、《鸟兽闹春》、《集贤宾》、《十样景》等作品近百首。

在演奏风格上“平派”鼓吹乐平和、轻柔、婉转细腻 ,有“平如行云流水、稳似泰山青松”之美。因其“平中见奇、稳中善变、刚柔相济、扣人心弦”而深受人们喜爱。

邹城市“平派”鼓吹乐源于民间,服务大众,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生活习俗息息相关。它记载了历史上一些传统的“东西”,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对研究民风民俗的发展与演变,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