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1370883559936141Y/2022-03281 | 分 类 | 部门(镇街)文件 |
发布机构 | 市工业和信息化局 | 成文日期 | 2022-02-07 |
文 号 | 邹工信字〔2022〕1号 | 废止日期 | |
公开方式 | 主动公开 | 有效性 | 有效 |
2022年,是踏上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的赶考路的关键一年,是新一届政府开局之年,也是“十四五”进入全面实施的重要一年,适逢党的二十大召开、我市撤县建市30周年,做好今年各项工作意义重大。2022年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积极应对“需求收缩”“供给冲击”“预期转弱”三重压力,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求进”总基调,牢牢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深入实施“工业强市、产业兴市”战略,以党建为引领,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制造强市建设为中心,以构建大格局、培育大产业为主线,以培植大企业、推进大项目、实施大技改为抓手,以营造大环境为保障,大抓工业、抓大工业,着力增活力、促转型,抓项目、育龙头,解难题、优环境,全力打造千亿产业、百亿企业,推动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全面开创新时代现代化强市建设新局面。
全市工业经济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左右,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35家,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完成132亿元。
一、坚持构建发展大格局,绘制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新蓝图
按照济宁市委“突破县域经济和推动都市区一体化发展”部署要求,积极融入新旧动能转换综合试验区、淮海生态经济带、鲁南经济圈一体化、“任兖邹曲嘉”都市区一体化发展等重大战略,强化规划衔接、区域协作、产业联动,扩大邹城辐射带动力,加快形成“同城效应”,全力打造京沪廊道先进制造集聚区,力争三到五年工业经济总量实现翻番。
(一)坚持规划引领。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一群两心三圈”区域发展战略部署,积极参与《“滕州-邹城”全省一体化发展引领区建设规划》编制,在鲁南经济圈战略大框架下进一步拓展合作广度和深度,推进滕州-邹城一体化协调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建设成为经济活力强盛、空间布局合理、基础设施联网、产业高效联动、社会事业繁荣、城乡环境优美、人民生活幸福的区域一体化发展引领示范区,打造鲁南经济圈新的增长极和动力源。
(二)提升承载能力。坚持一体化建设,构建创新发展的“一体两翼”,打造核心区6平方公里“生态创新城”,抓好全市近80%的人才、平台、高企等创新要素集合,沿西外环、岚济路构建布局20公里的“创新走廊”。按照“拓展园区空间、完善配套设施、服务项目建设”的总体思路,全力攻坚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善道路、电力、供水、排水、污水、绿化等功能配套;以综合管网规划为基础,整合提升供电、供水、热力等基础设施水平,促进园区基建一体化发展。
(三)推进联动发展。坚持以“四镇一街”经济带建设为抓手,做大太平,完善基础设施,做大做强化工园区;做强北宿,腾笼换鸟,清退落后产能,提升制造业品质和规模,增强落陵板块承接大项目能力;做精中心店,坚持“高精尖”路线不动摇,提升精细化发展水平,攻坚核心技术,向高端智能制造方向发展;做专唐村,充分利用好特色资源,壮大循环经济特色园区;做活凫山,创新机制,积极主动争取、对接山能集团,深化地企合作。
二、坚持培育产业大集群,续写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坚持工业强市、产业兴市不动摇,大力实施产业链三年攻坚行动,围绕高端装备、高端化工、数字经济(机器人)、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五大主导产业,精准匹配优势资源,全力补链条、兴产业、聚集群、破难题,做大做强“1+5”主导产业,打造千亿产业集群。2026年,高端化工产业园产值达到1000亿元、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园产值达到1000亿元、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园产值达到500亿元、数字经济产业园产值达到150亿元、生物医药产业园产值达到120亿元。
(一)高端装备制造产业。以兖矿东华重工、艾坦姆为链主企业,引导鼓励落陵春辉、金鼎实业、宇飞传动等企业与链主企业紧密合作,加快推进兖矿东华重工智能装备制造基地、落陵精密铸造产业园项目建设,力争2022年装备制造产业营收达到120亿元。
(二)高端化工产业。以山能集团、荣信集团、兖矿国宏为链主企业,加快推进荣信集团50万吨乙醇、国宏精细化工产业园等项目建设,谋划生成乙苯、苯乙烯等延链项目,力争2022年高端化工产业营收达到150亿元。
(三)数字经济(机器人)产业。以珞石科技为链主企业,加快推进珞石智能制造产业园建设,做强科比特、达野智能、布科思等本地企业,引进减速器、伺服电机等核心零部件生产及相关配套企业。以京东、颐高为链主企业,搭建“平台+生态+运营”数字经济产业载体,推动京东物流、农产品交易中心、京东文旅结算中心等项目建设,力争2022年数字经济(机器人)产业营收达到20亿元。
(四)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以兖矿新能源公司、太阳宏河纸业、泰山玻纤、兖矿轻合金等为链主企业,做大浩威新能源、米能生物等沿链企业,做强氢能源产业链,新能源电池产业链、生物质新材料产业链、玻璃纤维及复合材料产业链、铝型材产业链,力争2022年新能源新材料产业营收达到150亿元。
(五)生物医药产业。以鲁抗医药、孔圣堂医药为链主企业,加快推进心脑血管类、抗肿瘤类、降糖类等创新药项目产业化,聚力建设中医药产业园,做大嘉珂生物、正旺医药等沿链企业,做强生物化学制药产业链、现代中药产业链,力争2022年生物医药产业营收达到60亿元。
三、坚持培植骨干大企业,夯实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支撑
坚持以大带小、上下联动,举全市之力顶格助企攀登,“一企一策”制定“百亿攀高”方案,支持荣信、太阳宏河、鲁抗、泰玻等骨干企业增产扩能、裂变倍增,推动20家本土优势企业、20家新兴产业企业深耕细分领域、专精特新发展,力争五年内荣信集团营收突破500亿元,6家企业过百亿、5家企业过50亿、20家企业过10亿、60家企业过亿元,形成百亿梯次强企方阵。
(一)深入实施助企攀登工程。坚持科技型优先、成长型优先的原则,聚焦新产品、新市场、新项目、新研发,对专精特新、瞪羚企业、隐形冠军、科技型中小企业等在库企业逐一筛选,进一步调整优化攀登企业库,力争在库企业达到100家。充分发挥制造业强市指挥部5个产业专班、6个要素保障组和15个助企攀登领导小组作用,对企业诉求的要素保障、手续办理等问题坚持每周专题研究、逐项销号管理,实现闭环管理。制定“一企一策”扶持政策,精准指导,助力企业完成攀登目标,实现集约高效发展。推动攀登企业延链技术改造,支持荣信、鲁抗等重点推动的40余个产学研合作项目,力促企业创新发展。
(二)大力实施骨干企业攀高和“双20”成长型企业攀升计划。动态管理企业库,推动增量扩面,着力打造百亿企业集群,实现企业攀登质量效益的稳步提升。坚持抓技改、上项目、解难题“三位一体”,借助高校院所高端智力,“一企一册”生成企业攀登技改项目,努力形成全产业链发展、高附加值提升的新格局。积极对接驻邹企业和龙头骨干企业,推动兖煤黑豹、金科星等13家企业进入山能集团供应链,推进区域内企业协同创新发展。
(三)深入开展优质企业培育工程。优化工作方式,完善政策措施,深入开展企业培训指导,持续培育优质工业企业,力争三年内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0家以上,省“瞪羚”企业3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3家;五年内培育省级“专精特新”中小企业15家以上,省“瞪羚”企业5家,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5家。
四、坚持推进工业大项目,打造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新引擎
坚持“项目为王”理念,推进总投资294亿元的44个重点工业项目建设,加快前期手续办理,强化要素投放,确保项目尽快完成建设。加速攀登企业总投资410.47亿元的108个项目建设,坚持“一线办公”,全力解决项目进展过程中的困难问题,确保项目尽早投产达效。高标准、高质量谋划好重大项目,加大对上协调力度,精心筛选、积极争取鲁抗生物农药、艾坦姆高端精密金属零件制造、珞石智能制造等10个重点项目纳入省重点项目“盘子”。
(一)抓紧拟签约项目。坚持项目为王,对精心筛选出的中建材高性能电子新材料、鲁抗生物医药循环经济产业园三期、林德集团制氧装置建设等13个拟签约项目,明确专人靠上推进,落实跟踪服务措施,高质高效做好洽谈对接工作,力争项目早日签约落地。
(二)推进拟开工项目。加快项目攻坚,对生物质新材料产业园、锦泰化工、中建材年产12万吨无碱玻璃纤维池窑拉丝生产线冷修改造等16个拟开工项目进行“一对一”对接,定人员、定责任、定时间,抓紧办理项目立项、环评、安评等各项前期手续,打造项目“绿色通道”,确保项目尽早开工建设。
(三)加快在建项目进度。倒排工期、挂图作战,专班推进中工海纳机械产业园、中奉金属制品表面精饰、大龙网跨境电商产业园、珞石智能制造产业园等重点在建项目,深入一线了解掌握建设进度,分解细化目标任务,争分夺秒、全力施工,力争项目早日建成,投产见效。
(四)“邹全”服务重点项目。完善“企业代办员+网格化包保”工作机制,动态调整包保企业和服务人员,常态化走访企业和项目现场,靠前服务、一线服务。特别是对纳入2022年省重大、省优选及邹城市百项重点工程的优质项目,确保做到全程跟踪、精准服务,及时解决困难问题,完善建设条件,保障项目顺利实施。
五、坚持实施创新大技改,激发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活力
坚持智能化、绿色化技改方向,全力支持技改投资项目顺利实施,助推工业企业提档升级。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速平台建设,力争2022年新增省“技术创新项目”30项、省级“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1家、市级“一企一技术”研发中心1家、济宁市“制造业研发机构”10个。
(一)抓项目带动,调整优化投资质量。围绕2022年总投资205.5亿元的103个重大技改项目,认真谋划、全力争取,确保投资10.2亿元的无碱玻璃纤维池窑拉丝生产线冷修改造、投资11.7亿元的石大胜华气相羰基化合成碳酸二甲酯等18个重大技改项目明年一季度开工建设。全力做好重点技改项目的跟踪服务,制定重点技改项目工作推进表,落实责任单位和责任人,及时协调项目推进遇到的问题,每月定期将项目进展情况和存在问题进行汇总,明确各责任部门,分类解决推进。
(二)抓创新驱动,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推动绿色制造,坚持智能化、绿色化技改方向,全力支持技改投资项目顺利实施,助推工业企业提档升级。鼓励企业技术创新,突出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加速平台建设。严控过剩行业新增产能,推动重点领域节能技术改造,促进铸造、化工、建材等行业重点企业建立完善能源管控中心,运用先进适用节能低碳技术,提高运行效率和能源效率,实现能源高效低碳化利用。
(三)抓帮扶服务,搭建平台支撑转型。组织人员深入镇街、企业调查研究,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情况,深入挖掘符合条件的扩大再生产的技改项目,建立问题台账,分析问题原因,细化工作措施,夯实工作责任。牵头协调市直有关部门围绕土地、环保、资金、人才等要素指标问题精准发力,制定问题解决时限,及时解决企业人才、融资等需求难题。
(四)抓政策扶持,鼓励企业实施技改。认真宣传贯彻落实国家、省和济宁市支持企业技术改造的财政奖补、税收优惠、融资扶持等政策,积极协助金融机构发掘审查项目源,稳妥实现金融资金与攀登项目高效对接。深入落实《支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快工业经济转型推动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政策》,及时落实各项资金补助政策。不断引导工业企业加大项目投入力度,建立“四个一批”重点技改项目库,逐步形成“谋划一批、储备一批、开工一批、竣工一批”良性循环。
六、坚持营造发展大环境,提升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新保障
坚持“严真细实快”的工作作风,不断做优营商的软环境、发展的硬环境、创新创业的大环境,完善企业服务“直通车”制度,落实市级领导联系企业制度,一企一策为企业排忧解难,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持续营造支持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良好环境。
(一)健全服务培训体系。建立完善企业全生命周期服务制度,围绕企业注册、建设、投产、生产运营等各个环节提供“保姆式”服务,力促企业做大做强。引导各级各部门将更多的精力和资源向工业倾斜,在企业家年终体检、子女入学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和企业家精神,分层次、分领域开展企业、企业家及接班人培训、考察学习活动。
(二)健全纾困解难机制。秉承“服务企业就是服务发展”的理念,充分利用“双向联系服务机制”、“优质中小企业成长帮扶机制”、“一对一”驻企服务专员等制度,进一步梳理制约企业发展的个性化问题,研究具体化解措施,动态管理“一企一策”清单,全方位解决企业运营与发展中遇到的各类困难问题。积极开展对上争取,指导包装上报一批项目列入国家、省、市扶持盘子,帮助企业争取更多的政策、资金扶持。
(三)开展“亩产效益”评价。以质量和效益为导向,对全市工业企业一年一评价,深入推进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不断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促进新旧动能转换和高质量发展。强化评价结果的应用,把“亩产效益”评价结果作为解决土地资源紧张、扶优扶强优质企业、转型淘汰劣质企业的重要手段,加快推进低效低质企业转型升级,引导企业向“效益好、贡献大,占地少、能耗低”方向发展。
(四)推动企业协同发展。积极对接驻邹企业和龙头骨干企业,深化与周边企业上下游协作;协力发展高端、终端产品,解决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推动兖煤黑豹、金科星等13家企业进入山能集团供应链,推进区域内企业协同创新发展,确保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和安全稳定。
七、坚持党建引领促发展,厚植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坚定践行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和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拥护“两个确立”、做到“两个维护”,自觉运用党的百年奋斗历史经验,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坚持以迎接党的二十大和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为主线,全面落实“争一流、争第一、争唯一”要求,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一)深化学习教育。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抓好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学习,深化“第一议题”制度,精心做好党的二十大精神学习贯彻工作。巩固拓展党史学习教育成果,健全完善“四史”学习的制度体系,探索建立“我为群众办实事”长效机制,强化“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常态化工作措施。严格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综合运用联席会议、会商研判、警示通报、考核问责等措施,推动党组履行意识形态工作全面领导责任。
(二)加强队伍建设。全面落实市委《关于进一步加强政治能力建设锻造新时代忠诚干净担当干部队伍的意见》,深化党支部评星定级管理,指导基层党组织分领域集中换届。坚决维护政治安全,加强国家安全意识教育。坚持“六个标尺”“三个导向”和“五要五不”原则,探索建立中层干部竞聘上岗制度,统筹谋划、系统推进干部队伍建设。优化提升民意“5”来听行动,组建党员先锋队,开展“敲门行动”,激励广大党员在疫情防控一线担当作为。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深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广泛开展学雷锋志愿服务活动,建立健全志愿者组织,不断扩大志愿者队伍,充分发挥志愿服务的示范带动作用。抓好统战和群团工作,定期召开会议研究统战工作,做好工信系统党外人士思想政治引导和党外干部发现和培养工作。加强机关工会、团委、妇委会工作,不断提升执行力、创造力、影响力。
(三)持续纠治“四风”。开展“干部作风建设三年行动”,深入整治阻碍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市委工作要求落地落实、漠视群众诉求、加重基层负担的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不断加固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堤坝,锲而不舍纠治享乐主义奢靡之风,严查隐形变异问题。精准运用“四种形态”,健全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一体推进制度机制,保持反对和惩治腐败的强大力量常在,坚决防范查处“七个有之”问题,持续深化反腐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