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进一步查治小麦纹枯病和茎基腐病的通知
发布日期:2022-03-22 信息来源:市农业农村局 浏览次数:

小麦纹枯病发生与防治预报

小麦纹枯病是一种典型土传病害,主要发生在小麦的基部叶鞘和茎秆上。侵染前期主要表现为叶鞘上出现水渍状椭圆形云纹斑,病斑扩大重合形成“花秆”,后期侵染茎秆使之变软失水枯死,造成倒伏和白穗,最终导致小麦减产。目前我市小麦已陆续进入起身期,正是防治小麦纹枯病的关键时期。望广大农户抓住有利时机及时施药防治,确保小麦不因纹枯病大发生而造成减产。

据市植保部近期对北宿、太平、郭里、中心、石墙等镇麦田调查,小麦纹枯病在部分土壤粘重、播种较深、群体大及湿度大的地块发病较重,病田率达60%以上,病株率5%~25%不等,预计我市小麦纹枯病将呈中等偏重发生。望各镇街农技部门及时发动群众开展田间调查,对达到防治指标的田块指导农户及时进行防治。

一、防治适期

小麦返青期至拔节前

二、防治指标

平均病株率达10%~15%或病情指数达5%。

三、防治措施

1、田间管理:适期浇水,保墒增温,个别黄化严重地块追施尿素7.5~10 kg/亩,提高小麦植株抗病性。

2、药剂防治:在小麦起身拔节期根据病情发展及时进行喷药防治。药剂可选用每亩430 g/L戊唑醇悬浮剂15 g或12.5%氟环唑悬浮剂30 mL兑水30 kg喷淋小麦植株根茎部,隔7~10 d再防1次,连喷2次。

3、一喷多防:在防治纹枯病的同时,根据虫害发生情况及植株长势长相,可以添加防治蚜虫或红蜘蛛的杀虫、杀螨剂及功能性叶面肥,达到防虫病、补充营养、增强植株抗逆性的效果。

4、注意事项:杀虫剂、杀菌剂不要与除草剂混合喷施,避免产生药害。

小麦茎基腐病发生与防治预报

小麦茎基腐病是由多种病原真菌复合侵染形成的一种土传病害,由于受去年秋季多雨和暖冬等特殊气候的影响,弱苗面积大,田间菌源越冬基数高,加之有些麦田地势低洼、整地质量差,预测今年小麦茎基腐病中等偏重发生。根据近期田间调查,部分地块已有小麦茎基腐症状出现,比去年提早近2周,症状表现为幼苗基部叶鞘变成褐色,发病地块一般病株率为2~5%,个别重地块达7%。由于近期气温整体偏高,田间温度和湿度极有利于小麦茎基腐病等土传病害发生流行,务必抓住小麦返青期至拔节前最后一个次防治关键期,及时进行喷药防治,减少小麦产量损失。

一、防治适期

2月下旬至3月上中旬。

二、防治方法

每亩可选用430g/L戊唑醇悬乳剂60~70 mL,或17%唑醚·氟环唑悬乳剂30~40 mL、24%噻呋酰胺悬浮剂20~25 mL,兑水60~70 L淋喷小麦茎基部,同时兼治小麦纹枯病、根腐病等,对发病较重的地块可连续防治2次,用药间隔期7~10天。

如麦蚜、红蜘蛛同时发生的地块,可与1.8%阿维菌素乳油40~50 mL/亩和70%吡虫啉水分散粒剂5~8 g/亩混合喷施,达到病虫兼治的目的。苗情较弱的麦田可添加98%磷酸二氢钾100~150 g或0.01%芸苔素内酯20 mL,促进弱苗转壮,增加植株抗性,提高防治效果。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