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大安三年铁钟
发布日期: 2022-04-12 09:25 信息来源:市文物保护中心 浏览次数:

古钟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之一,蕴含着丰富的政治、音乐、军事、文学、民俗以及金属冶炼铸造技术等方面的历史信息,在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中占有重要地位。现藏孟庙内的金大安三年(1211年)铁钟体形浑大,造型古朴,保存完好,是金代铁钟的典型代表性实物。

铁钟高2.4米,钟口直径1.4米,形制总体呈圆筒状,横截面为正圆形,钟钮为桥形,由两条龙头背向组合而成,肩部铸有莲瓣纹一周,腹部以弦纹相间隔铸出上中下三层格,上层格由四个方形格和十六个长条形格组成,格内铸有与佛教有关的内容、祷语和民众祝愿皇帝、祈盼国安、歌颂重臣、宣扬佛法的铭文,其中两长条形格内铸“重臣千秋,皇帝万岁”八个大字,赫然醒目。中层格内四朵祥云、四条行龙图案。下层格由四个长方形格和十六个长条形格组成,两长条形格内记有铸钟的时间“大安三年十一月二十五日记”,一长方形格和两长条形格内铸有铸钟匠人姓名:“兖州泗水县铸钟匠人……”。格下有八卦纹图案。口沿为连弧纹形状。

大安铁钟与邹城旧县城内的重兴寺有关,据清康熙十二年(1673年)《邹县志》载:“重兴寺,在北门。基址二十亩,始名法兴寺,至元时重修,改名重兴。天启二年为妖寇残毁。崇祯知县黄应祥重修,复于寺之殿南建观音堂,有砖塔一座。”现存重兴塔为八角楼阁式仿木筒体结构砖塔,由基座、塔身、塔顶、地宫组成,共九层,基座正北辟门,东、南、西三面置方形龛室,北门内有南北斜向砖阶,沿旋转阶梯可逐级登至塔顶。塔身分为九层,各层均由斗栱、墙体、檐部斗栱及瓦顶组成。每层檐下为仿木构砖雕斗栱及飞椽,二层为重檐,三至九层为单檐,每层转角部位有砖雕半圆倚柱。四个正面明间设门券,一至三层为圆门券,四至九层为尖门券。一、二、四层四个斜面设有盲窗,窗格有水波纹、龟背锦方格纹、四簇毯纹等。塔顶于塔心室穹顶之上砌八角形基座,基座为须弥座,上覆仰莲,莲上置一铜质葫芦瓶式宝刹。铁钟的出现应与当时的历史背景密切相关,当时战争经常发生,兵燹波及这一地域,民众苦不堪言,为了挽救民众脱离苦海,把寻求社会安宁的向往寄托在佛身上,以通过宣扬佛法实现平安的心愿,经过不懈努力,便铸造了流传至今的这口大铁钟。

我国是古钟的王国,钟的历史源远流长。从远古时代起,我们的祖先就创造了世界上最早的钟——陶钟,这是人们在生产劳动之余的一种娱乐工具。商代出现了青铜制作的铜铃、铜铙、铜钟。随着人们对音乐音律的认识,逐渐演化成编铃、编铙、编钟等演奏型乐器。西周中期出现了排列成组的编钟,三枚一组,以后增至九枚或更多,这时的钟已从简单的打击乐器发展为旋律乐器。从西周中叶至春秋战国这五百年里,钟的发展趋势是量多、形大,除可以演奏乐曲以外,和青铜礼器一样,也成了用来标榜身份、地位、权力的象征。不同等级的人,在不同礼仪场合,使用的编钟组套数量不同。随后,钟也愈铸愈多,愈铸愈大,出现了象征封建朝廷权势的朝钟。历代封建统治者都竞相铸造显示皇权的大朝钟。

随着佛教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寺院不断增多,“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唐人杜牧的著名诗句,勾画出佛教发展的兴盛,而钟又是佛教不可缺少的法器之一,这时多为佛钟、寺钟。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匠人为适应弘扬佛法的需要,创制了佛钟。如果说扁圆体编钟的结构式为使其钟声短促、准确,能发出双音的话,那么这时问世的圆形口佛钟,其结构则使其钟声洪亮,悠扬悦耳,传储久远,适应弘扬佛法的需要了。

这口铁钟后被悬于邹城旧县城南城门楼上,解放后,被移入孟庙保存至今,它不仅反映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还是了解古代佛钟的生动实物教材。


编辑:(张兆干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