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技指导|邹城市2022年夏玉米生产技术意见
发布日期:2022-05-31 信息来源:市农业农村局 浏览次数:

为保障全市粮食安全,谋划好秋作物特别是玉米生产,动员镇村和经营主体,稳定种植面积,推进实施农机农艺融合,精准田间管理,稳定玉米产量,市农业农村局制定了《邹城市2022年夏玉米生产技术意见》,请各镇街结合实际,及时做好技术指导,抓好播种质量,及时查苗补苗,培育壮苗,加强肥水调控、病虫防控,做好防灾抗灾减灾,确保玉米实现增产,全力保障全年粮食丰产丰收。

我市夏玉米播种工作即将全面展开,由于去冬今春降雨明显偏少,至5月下旬降水偏少70%以上,田间干旱较重,有利小麦收获,但对夏种工作明显不利。据气象部门预测,6月上中旬我市气温偏高、降水较少,干旱有持续发展的趋势,将对我市夏玉米播种、出苗和生长发育带来不利影响。为切实做好今年玉米生产,动员镇村和经营主体将夏玉米种足种满、种在适播期、管在关键期,进一步优化玉米种植结构,努力推进农机农艺融合,提高播种质量,坚持田间管理精准指导,及时查苗补苗,培育壮苗,加强肥水调控、病虫防控、防灾减灾,降低病虫危害、减轻自然灾害,主攻单产、确保总产,确保全市玉米增产增收,为粮食生产安全贡献力量。

一、稳定种植面积,优化种植结构充分挖掘玉米种植潜力,坚决杜绝耕地非粮化,做到“能种则种、应种尽种”、“种在适播期、管在关键期”,确保我市夏玉米面积稳定。结合我市实际,夏玉米种植以粒用玉米种植为主,在生产基础好、机械化程度高、增产潜力大的镇村,发展种植宜机品种,优化玉米种植结构,合理布局小麦、马铃薯、大蒜收获茬口,尽量扩大玉米种植面积。以市场为导向有序发展“粮饲兼用,特色专用、鲜食菜用”玉米种植,积极稳妥推进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模式,确保玉米面积不减少。

二、优选玉米良种,实施种子包衣(一)品种选择。选用通过国家和山东省审定,在我市试验示范表现优良的高产稳产、耐密抗倒、多抗广适,适合机播机收的优良品种。籽粒收玉米可选用登海605、郑单958、农大372、迪卡653、伟科702、登海652、裕丰303等品种;籽粒机收选用生育期适中、籽粒脱水快、穗位适中、抗倒性强的登海518、京农科728、京农科736、京农科828、宇玉30、迪卡517等品种;青贮玉米可选用登海605、鲁单258、禾丰饲玉3号等生物产量高,适口性强的品种;粮饲兼用可选用登海605,德单5号等品种;鲜食玉米选用:青农206、济糯33、京科糯2000、西星五彩鲜糯等适口性强,市场需求大的品种。

(二)种子包衣。全面实行种子包衣,购买未包衣的种子,可用70%噻虫嗪种子处理剂+2.5%咯菌腈悬浮种衣剂,或27%噻虫嗪・苯醚甲环唑・咯菌腈悬浮种衣剂等进行种子包衣,包衣种子因成分或用量不够,不能有效防控当地重大病虫害的,要进行二次包衣。

三、提高播种质量,培优群体个体(一)抢时早播。坚持抢时不等墒的原则,麦收免耕抢播,最晚在6月20日前播种完成。播种时严格掌握播种技术,调试好播种机械,控制播种机运行速度在6-8km/h。墒情好播种后能顺利出苗地块,播深5cm左右;积极应对气候不确定造成干旱影响出苗,若墒情差,做好播后镇压,及早备足水源,播后采用小白龙畦灌、喷灌、滴灌等方式立即浇“蒙头水”,播深适当浅些,控制在3cm左右,做到播深、行距、覆土、镇压一致,防止漏播、重播或镇压轮打滑,确保出苗整齐。

(二)秸秆处理。小麦收获时,留茬高度控制在15cm之内,秸秆粉碎长度10cm以下,要求抛洒均匀,无抛洒装置收获的,则人工抛洒均匀,有条件的镇村,播种前,采取秸秆第二次粉碎,提高播种质量。

(三)合理密植。根据所选品种的特性、土壤肥力、水分条件确定播种密度,为防止缺苗断垄,播种密度比种植密度增加10%,播种行距一般60cm左右,以生产条件,确定株距,紧凑型品种,每亩播种5000-5500粒,大穗品种4500-5000粒,水肥条件好的高产田取适宜密度范围的上限值,水肥条件较差的适当降低密度。

(四)种肥同播。选用具有播量、播深智能控制功能的机型,采用深松多层施肥和定位施肥玉米精播机械进行播种,播种前做好机械的检修及调试,确保播种行距、株距、深度均匀一致。种子播深3-5cm,肥料侧深施于种子下方8-10cm。推荐施用配方肥或缓控释肥,因地制宜选用28-9-12、26-8-8或相近配方的肥料。高产地块配方推荐用量50kg/亩,普通地块推荐用量40kg/亩,不得使用易造成烧种、烧苗的肥料作为种肥。

四、科学精准管理,实现稳长增收玉米田间管理要抓住苗期、穗期、花粒期等关键时期,因地因苗制宜,科学精准管理。

(一)苗期管理。苗期是玉米长根、增叶和茎节分化的关键时期,主要特征是耐旱、怕涝、怕草害。苗期管理的主攻目标是“培育壮苗、构建群体、控制杂草、防止苗涝”,确保苗全、苗齐、苗匀、苗壮。

1、查苗、补苗、间苗、定苗。出苗后立即查苗、缺苗比较严重或者整行断垄地块,在5叶期前进行补苗,缺苗不严重,可在同行、临行附近留双株,5-6片可见叶定苗。定苗时去病去大去弱和伤残苗,保苗均匀一致,定苗要多出计划种植密度的10%左右,以免苗期病虫害或者自然灾害造成缺苗现象的发生。

2、水肥管理。苗期土壤表层适当缺墒,有利于玉米根系下扎,起到蹲苗效果,不用浇水。但如叶片失水较重,则应及时浇水。如遇强降水形成田间积水,应及时排水。

3、病虫草害防治。播后苗前,每亩用40%乙·莠或40%异丙草·莠悬浮剂200g+4.5%高效氯氰菊酯50 mL,对水30-45 kg喷雾;或在玉米3-5叶期,亩用24%烟嘧·莠去津可分散油悬浮剂100 mL+15%硝磺草酮悬浮剂65 mL,对水30 kg定向喷雾(喷烟嘧磺隆前后7天内禁用有机磷农药)。

玉米大豆带状复合种植地块,化学除草尽可能采用播后苗前除草,用96%精异丙甲草胺乳油(金都尔)90-100mL/亩,或33%二甲戊灵乳油150-200mL/亩,对水30-40kg,表土喷雾封闭除草,注意增加用水量,保证除草效果。玉米、大豆苗期采用化学除草,一定选用玉米、大豆专用除草剂分别除草,加装物理隔帘,定向喷雾。玉米除草在杂草2-5叶期、玉米3-5叶期,亩用27%烟硝莠(烟嘧磺隆2%+硝磺草酮5%+莠去津20%)150-200g,对水30-40kg,对行间杂草定向喷雾。大豆除草在大豆2-3复叶期亩用10%精喹禾灵乳油30mL+25%氟磺胺草醚水剂25mL,对水30-40kg,在早晚无露水、气温较低时进行。

病虫害重点防治草地贪夜蛾、二点委夜蛾、地老虎及蓟马、飞虱对幼苗的为害,防治草地贪夜蛾、二点委夜蛾选用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苦参碱、等杀虫剂,防治地老虎采用辛硫磷、阿维菌素等,刺吸式口器害虫飞虱防治用药一般选用呋虫胺、吡虫啉。同时注意监测和防治灰飞虱,预防玉米粗缩病。

4、科学应对灾害。玉米苗期如遭遇强降水,容易发生芽涝或苗涝,应及时排涝。如遇强风雨造成倒伏,一般不用扶正,幼苗可自行恢复至直立状态。植株如有分蘖,无需拔除。

(二)穗期管理。穗期是玉米茎节伸长、叶片增大、根系扩展、雌雄穗分化时期,是玉米生长发育最为旺盛和田间管理最关键的阶段。这一时期的主攻目标是“促进个体健壮抗逆、构建丰产群体结构、保穗足、促穗大”。

1、加强水肥管理。小喇叭口至大喇叭口期,是夏玉米需肥的关键时期,大喇叭口到抽雄期是玉米需水的临界期。当土壤水分含量低于70%时,抓紧浇水,防止出现“卡脖旱”,造成雌雄穗发育不同步,授粉受精不良,导致秃顶、缺粒。高产田应借水追施攻穗肥,形成大穗。追肥以氮肥为主,每亩追施尿素15-20kg,也可追施磷钾肥。一般种肥同播地块施用缓控释肥后如不出现脱肥现象,可不追施穗肥,出现脱肥的,可亩追施尿素5-8kg。

2、抓好“一防双减” 。穗期是防治褐斑病、大小斑病、弯孢叶斑病、南方锈病和玉米螟、桃蛀螟、棉铃虫、黏虫、蚜虫等病虫害的关键时期。全面实施“一防双减”,一次性选用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等杀虫剂,苯甲丙环唑、戊唑醇等杀菌剂,与植物生长调节剂、叶面肥混用,开展统防统治,减少后期害虫基数,减轻病害流行程度,保护植株正常生长。要密切关注南方锈病、草地贪夜蛾等重大病虫发生动态,及时开展重点防治、点杀点治和统防统治。

3、科学化控防倒伏。高肥水、密度较大、生长过旺、降水较多、倒伏风险较大的地块,亩用20%壮丰安乳油40mL,适时开展化控。化控要严格掌握使用时期,在玉米7-11叶片展开期使用,不能过早过晚使用;要严格控制化控药剂用量,不可重喷,防止因用量过大造成植株过矮,无法制造充足的光合产物,影响产量。密度合理、生长正常的田块和肥力较低、缺苗补种地块不宜化控。

(三)花粒期管理。花粒期是玉米产量形成的最关键时期,直接决定着穗粒数和千粒重。这一时期的主攻目标是“保授粉、促灌浆、防早衰、增粒重”。

1.保证授粉质量,确保穗粒数。玉米开花授粉期间如遇连续阴雨或极端高温及抽丝偏晚、群体较大及植株长势弱的地块,采用小型无人机低飞或者人工等方式,在上午9-12时辅助授粉的办法,提高结实率,增加穗粒数,防止缺粒、秃顶现象的发生。如遭遇高温干旱天气,及时灌溉,调节田间小气候;高温前或连阴雨后,可通过叶面喷施芸苔素内脂、寡糖复合物等抗逆调节剂,提高植株抗逆能力,切实减轻甚至规避因极端天气造成植株授粉、受精不良,导致秃顶、缺粒、空穗等生理病害的发生及危害。

2、科学运筹肥水,促进籽粒灌浆。出现脱肥早衰的地块,应及时借墒追肥,结合病虫“一防双减”,喷施磷酸二氢钾或尿素,提高光合效率、提升灌浆质量。土壤墒情较差时,应及时浇水,出现田间渍涝时应及时排水。

3、科学抗逆减灾,减少产量损失。玉米生长发育后期,易发生大风、洪涝、高温热害、阴雨寡照等气象灾害。密切关注天气变化,提前制定防灾预案,备好备足防灾物资,落实关键防灾措施,努力实现“龙口夺粮”,密切监测南方锈病、黏虫等重大病虫害发生发展动态,及时组织开展统防统治、群防群治、联防联控,最大限度减轻损失,切实做到“虫口夺粮”。

五、玉米适期晚收,减损提质增效

切实解决玉米收获偏早,机械收获籽粒破损率偏高,对产量形成和产品品质造成不利影响。此时期主攻目标是“适期收获,减损增效”,切实做到应收尽收,颗粒归仓。

(一)适期收获。籽粒玉米在乳线消失时(籽粒含水量30%)机械收获,收获同时秸秆粉碎还田。在不耽误下茬小麦播种的情况下适当晚收,延长籽粒灌浆时间,增加干物质积累,努力提高玉米产量和品质,建议在10月1-5日收获。玉米收获后应及时进行晾晒、烘干和储存,防止霉变。饲用青贮玉米,以乳熟末期至蜡熟期收获为宜;粮用饲用兼用玉米,宜在蜡熟末期收获;鲜食玉米按照商品用途需求及时收获。

(二)防灾减灾。玉米收获期,气候不确定性较大,应密切关注天气变化,在降水来临前抓紧组织抢收;如遭受连阴雨天气,应充分发挥我市有装备烘干设备的企业或新型经营主体为,全力为农民提供烘干服务,尽最大努力减少损失。

(三)减损增收。应牢固树立“减损就是增产”理念,提前制定机械收获减损技术预案,指导农机手规范作业,全面降低机械收获造成的产量损失。籽粒机收的玉米尽量在植株上干燥后收获,若籽粒含水量大于28%,可能增加籽粒破损率。同时要注重加强运输、烘干、仓储等产后环节的减损工作,确保玉米颗粒归仓。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