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我市以《完善体系 优化服务 努力满足基层群众用药需求》为题,在全省县域医共体中心药房工作进展情况视频调度会议上作经验交流发言。
全文如下:邹城市以县域医共体中心药房建设为抓手,在推动“五统一”建设基础上,开展居民用药咨询等多样化服务,着力构建管理精细化、成本节约化、质量同质化县域医共体用药体系,保障基层群众用药需求。
一、 坚持高位推动,在系统谋划上强保障
按照省、市安排部署,协调各方力量,从机制、资金、标准等方面推动中心药房建设。一是强化组织领导。邹城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召开2次会议,研究推进中心药房建设等医共体重点工作。印发《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疗卫生共同体建设的实施方案》,卫健部门发挥牵头作用,联合医保、市场监管等部门印发《全面推进县域医共体中心药房工作方案》,成立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从建设标准、制度流程、服务模式上破解基层用药难题。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先后赴湖州、三明学习医共体建设先进经验,组织人员到文登、乳山、青岛西海岸学习中心药房运行成功经验,邀请省、市专家现场指导中心药房建设。二是强化资金保障。投资200余万元改善中心药房基础设施,投资50余万元对冷库、阴凉库和温湿度控制管理系统优化升级,投资30余万元配备应急药品配送车。投资200余万元提升中心药房信息化水平,增加“基层医疗管理系统”,成员单位内药品审批、采购、质控等全链条贯通互联。三是强化联动监管。卫健、市场监管、公安等部门联合对药品采购、药品质量、麻精药品管理全覆盖检查3次;卫健、医保等部门开展药品规范使用飞行检查4次;药学专家定期开展不合理用药、不规范处方等药事管理质控检查,抽查处方2400余张,发现整改问题127条。
二、 坚持多措并举,在有力有效上强服务
围绕基层群众实际需求,突破3家医共体互不连通壁垒,实现全市药政药管一盘棋,创新推出“3+1+1”运营模式,确保群众用药更加安全、有效、经济、便捷。一是统一用药目录。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两次遴选论证,药品品规由2348种缩减到942种,基本药物占比49.89%、集采药品占比26.11%、国家谈判药品占比4.78%,基层成员单位紧缺药品平均增加60余种,重合率达到了82%。二是统一药学服务。创新“一对一、手拉手”药师培养机制,选派10名有经验的临床药师,实施网格化包保制度,定期开展药理培训和用药指导,培训基层医师1800人次,开展合理用药宣传80余次,指导群众用药1600余人次,开展处方点评8653张,合格率提升3个百分点。三是统一药品使用监测。利用药品使用监测系统及时解决短缺药品供应问题35次,上报不良反应521例,其中新发和严重不良反应事件上报率提升10个百分点,药品使用监测率、短缺药品直报率、不良反应上报率均达到100%。四是统一药品采购管理。县域配送企业由21家优选至15家,签订药品购销合同,建立约束机制,明确配送时限和到货率,提供送货上门服务。短缺药品发生次数同比下降50%,平均到货率达到95%,平均到货时间缩短0.5天。五是统一药品储备。与配送企业签订代储协议,建立短缺、易短缺和急抢救药品储备规范,发挥中心药房“蓄水池”功能。急救、易短缺药品储备品种由30种增至43种,储备数量较建设前增加2倍。
三、坚持示范引领,在特色创新上强突破
推进“互联网+云”服务,构建“医院-社区-家庭”药学延续服务新模式,为慢病患者提供申请鉴定、就医问诊、续方配药、健康管理、诊后随访等“一站式”服务,开展慢病患者鉴定服务3000余人、接诊慢病患者4万余人次,药品销售额2000余万元,医保报销金额1000余万元。不断满足群众日益增长合理用药需求,充分利用“世界药师日”、下乡义诊、基层医师培训、健康大课堂、医生赶大集等活动推进药学服务延伸,临床药师走到田间地头、学校厂企,宣传合理用药,避免重复给药,劝导规范服药。
下一步,我市将不断丰富中心药房“五个统一”建设内涵,结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调整和国家、省最新药品集中采购政策,不断优化医共体中心药房服务理念,继续改善医共体上下药品衔接,在推动医师资源共享、用药管理规范、药事服务拓展、上下同质提升等方面持续发力。推动医共体中心药房高标准建设、高质量发展、高效率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