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苗情调查,目前全市小麦处于返青期,部分地块即将起身,亩茎数一般62.3~113.7万,平均79.6万,单株分蘖3.6~7.4个,平均4.8个,次生根3.6~12.7条,平均6.9条,群体较为适宜,个体发育良好,一、二类苗占90.4% ,好于常年同期。但受近期温度迅速回升、缺少有效降水等影响,冬前或早春浇水麦田普遍苗量较大,茎蘖发育好,冬前未浇越冬水、旱地麦田田间土壤墒情较差,加之冬季冻害影响,苗量较低,春季次生根喷发慢,发育受阻,同时杂草和病虫害扩展危害加重,倒春寒发生风险依然存在。根据目前苗情、墒情、病虫草情况和天气因素,要因地因苗,分类做好田间管理,保群体、促大蘖、防干旱、控病虫,搭好小麦丰产丰收架子。
一、因苗分类管理,科学肥水运筹。对于未浇越冬水(返青水)、前期受冻害、苗量不足、土壤墒情明显不足的弱苗麦田,要广辟水源、能浇尽浇,随水亩追尿素8~10千克,实现抗旱、保苗、稳长;目前墒情较好的壮苗麦田,继续实施肥水后移技术,适当推迟至起身后期—拔节初期浇水,随水亩追尿素12~15千克,保障合理群体,控制基部节间伸长,避免后期倒伏;旺苗麦田推迟至拔节中期浇水追肥。
浇水方式要大力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可使用地面微喷带喷灌、立柱式喷灌、地埋式喷灌等节水模式节约水源,注意节水喷灌亩灌水量不低于20方,满足小麦发育需求,增加浇水间隔期,降低浇水成本。
二、注重划锄保墒,提高抗旱效果。浇水后地表“白皮”时,要及时搂划,一般地块深度2~3cm,旺苗麦田适当深锄3~5cm,活化表土,破除板结,弥补裂缝,切断土壤毛细管,减少水分蒸发,保住土壤墒情,提升浇水抗旱成效。
三、科学防控病虫草害,实现保产增产。春季高温干旱利于麦蜘蛛、蚜虫和纹枯病、茎基腐病等病虫害发生扩展危害,要加强病虫监测,适时开展防治,杂草、小麦茎基腐病、纹枯病要在拔节前完成。双子叶杂草可使用双氟磺草胺、氯氟吡氧乙酸、唑草酮等,单子叶杂草可应用氟唑磺隆、甲基二磺隆,单双杂草混发地块可以混用防除。茎基腐病可用氟唑菌酰胺、戊唑醇、苯甲丙环唑等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