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城市残联这项工作获得中国残联副主席吕世明肯定性批示
发布日期:2023-04-07 信息来源:市残疾人联合会

近日,中国残联副主席、中国助残志愿者协会会长吕世明对邹城市志愿助残工作做出肯定性批示,他指出:“济宁市邹城残疾人事业在党的二十大精神指引下,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残疾人事业发展作出的重要指示和批示,市委、市政府给予大力关怀和支持,残联和志愿协会同志积极努力进取,团结奋进,扎实工作,以助残志愿服务为抓手,解决残疾人急难愁盼问题,做出了突出成绩。相信济宁市邹城将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志愿服务的重要指示,积极创建志愿助残阳光基地,实施阳光助残志愿服务三年行动做出示范,树立标杆,为全面推进残疾人事业谱写新的篇章,开创新的局面。”

近年来,邹城市立足优秀传统文化资源优势,不断深化新时代文明实践内涵,统筹社会资源和志愿服务力量参与残疾人事业发展,为残疾群众解难题、办实事,社会志愿助残蔚然成风,为残疾人事业发展营造了良好社会氛围。

一、建组织、强人员,打造残疾人专属志愿服务队伍

整合资源,筹建助残志愿服务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志愿服务组织,指导“圆梦”微公益、“文莉爱心在行动”等志愿服务组织开展社会志愿服务活动。积极整合邹城市志愿服务资源,2021年5月,吸纳优秀公益人才,建立邹城市助残志愿者协会,为全市残疾人打造了一支专门的志愿服务队伍。

精心组织,打造志愿助残专业团体。围绕残疾人服务需求,邹城市助残志愿者协会设一委(顾问委员会)、三会(监事会、常务理事会、理事会),其中,常务理事会设两室(党支部办公室、总会办公室)、三部(财务部、项目部、宣传部);据残疾人服务需求、协会建设工作需要和会员分布情况,理事会下设13个专业委员会(教育工作、康复救助、生活救助、无障碍促进、医疗救助、残疾预防、心理关爱、特殊教育、法律援助、就业创业、文体艺术、对外合作、会员管理关爱);协会下设若干分会。成立以来,协会积极面向社会广泛招募各行各业的爱心人士加入,特别是吸纳法律、医疗、康复、教育、心理、文艺等专业性较强的人才。经过一年多的发展,该协会已发展成立23个分会,协会会员已由初建时的520名发展到1140余名。

规范服务,建立志愿服务长效机制。为确保邹城市助残志愿者协会常态化开展助残服务,建立了会长轮值制度。在邹城市助残志愿者协会会长单位负责人中,每月明确一名轮值会长,负责牵头抓好本月内的协会事务、助残服务项目的策划实施及各分会志愿服务落实情况的督导监督等工作。轮值期结束后,轮值会长汇报本月工作情况,研究下步工作方向,明确下月轮值会长,形成推动志愿助残服务的长效机制。

二、健全机制、细化网格,推动残疾人志愿服务全覆盖

完善志愿服务工作机制。邹城市残疾人数量众多且特性突出、分布广泛,为发挥残联组织联系残疾人的优势,切实摸清群众需求,有针对性地落实政策、开展服务,邹城市结合新时代文明实践阵地建设和村(社区)残疾人协会建设,按照“1+16+N”的框架结构搭建市、镇街和村(社区)三级志愿助残服务阵地,除成立邹城市助残志愿者协会及16个镇街助残志愿者服务中心之外,还在614个村(社区)都设立了助残志愿者服务站,并拓展到残疾人就业企业、专业服务机构和“如康家园”等,建立了网格化服务机制。

夯实村级助残志愿服务基础。全市各村(社区)积极动员热心青年、有为青年、乡贤、“五老”等力量参与助残服务,组建了群众身边不走的志愿助残服务队伍,助残志愿者与1名村(社区)残协工作人员和1名党员干部组成3人包保小组,形成“三帮一”精准联系帮扶机制,每名残疾人都有包保小组联系包保,实现了助残志愿者联系残疾人全覆盖。邹城市还将“三帮一”联系服务机制落实到“残疾人联系服务卡”上,该服务卡采取实名制形式,残疾人一人一卡,服务卡上除了标明残疾人姓名外,还载明了村(社区)残协联系人、助残志愿者联系人和党员干部三人的姓名及联系方式,以及市、镇街残联的服务、监督电话,让残疾人更好反映诉求、落实政策,并监督“三人”履职、服务情况依托“三帮一”网格化服务机制,各包保小组经常性开展残疾人需求调查,摸清残疾人需求底数,实现残疾人志愿服务需求摸底全覆盖。对残疾群众需求,建立双闭环解决机制,政府部门政策能够解决的,包保小组直接反馈至村(社区)残协,残协登记后上报至镇街有关职能部门,或采取帮办、代办形式,向各有关部门提交申请及有关材料予以落实。对政策保障之外的需求,由志愿者逐级上报镇街志愿服务中心或市助残志愿者协会,再由志愿者组织动员社会力量提供志愿服务或相应的社会救助。

拓展志愿服务平台。邹城市还推动部分残疾人较为集中的企业建立了企业残协,并动员企业职工争当助残志愿者,成立企业志愿助残服务站,配合企业管理人员和企业残协做好残疾职工的志愿服务工作,既服务、温暖了残疾职工,也营造了企业职工团结一致、携手奋进的干事创业氛围。结合“如康家园”建设,邹城市还在各个“如康家园”也设立了志愿助残服务站,引导社会志愿助残服务人员到“如康家园”,为残疾人常态化开展各类志愿服务。邹城市助残志愿者协会下设的各分会也积极与“如康家园”对接,部分分会也常驻“如康家园”,既能及时了解残疾人服务需求,也能及时组织动员志愿者提供相应服务。实现志愿助残与“如康家园”深度融合。

三、强化引导、广泛宣传,实现志愿助残服务常态化

加强思想引导,融入中心大局。邹城市定期组织助残志愿者协会有关会员单位、各分会负责人和各镇街志愿助残服务中心负责同志召开会议,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残疾人事业和志愿服务工作的重要论述,研究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安排部署下步工作,不断提高助残志愿服务工作认识,将助残志愿服务工作全面纳入残疾人工作体系,融入志愿服务的大局。

立足群众需求,开展专题服务项目。根据残疾人在生活救助、医疗康复、衣食住行、文体娱乐等各方面的需求情况,我市还积极动员社会各界爱心人士,凝聚社会资源,筹划实施专项助残服务项目。2021年以来,借助邹城市助残志愿者协会和各镇街助残志愿者服务中心的力量,凝聚社会资源,先后开展了 “儒润童心”“温暖过冬”“情满中秋·助力如康”“为民暖心惠万家” “双百”救助等富有时代气息的节日主题助残活动,以及复明助残、辅具助残、文化助残、教育助残、法治助残等专项爱心助残活动,筹集物资和资金300余万元,受益群众达3500余名。

动员社会力量,广泛募集助残资金。借助腾讯“99”公益平台共募集资金130余万元,2021年,全市参与99公益募捐人数6398人,线上募捐资金84783.01元,线下募捐161000元,募捐总额245783.01元,均居全省县市区前列;2022年,全市线上募捐金额422385.59元,位列全省第一;募捐总金额1031375.06元,位列全省第二;线下募捐金额588220元,位列全省第四;参与人数9540人(次),位列全省第五。2022年11月,协会受邀参加山东省第二届基金会发展论坛暨中国基金会发展论坛2022山东峰会,会议中,协会和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深圳壹基金公益基金会、上海联劝公益基金会、山东乐安慈孝公益基金会等全国知名基金会进行了深入交流,就志愿助残公益活动资金募集学习了经验。

加强宣传引导,营造浓厚氛围。工作中,邹城市更加注重助残志愿服务的社会宣传,借此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人道主义思想,倡导扶残助残的社会风尚,宣传平等、参与、共享的残疾人观。2021年以来,邹城市充分利用“全国助残日”、“国际残疾人日”以及“残疾预防日”、“爱耳日”、“爱眼日”、“盲人节”、“聋人节”“志愿者日”等重要节点和残疾人事业重大活动,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助残志愿服务和主题宣传,增进社会各界对残疾人的理解、尊重、关心和帮助,引导、动员广大社会公众积极投身助残志愿服务。同时,邹城市深入挖掘助残志愿服务典型,广泛运用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网络等渠道,及时报道助残志愿服务活动中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推出一批优秀的助残志愿服务项目,扩大助残志愿服务的社会影响力,营造助残志愿服务的良好氛围。积极推荐优秀助残志愿者参与全市“身边好人”、“感动邹城”道德模范等典型评选活动,我市的残疾人张文莉、爱心人士郝文红等一批助残志愿者都曾入选,较好地发挥了示范引导作用;2022年7月,邹城市政府残工委还专门发文,对全市20个“邹城市助残先进单位”、10名“邹城市十佳助残志愿者”和50名“邹城市优秀助残志愿者”进行了表彰。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