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提升我市科学施肥技术水平,深入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工作,提高肥料利用效率,促进化肥减量增效和耕地地力提升,以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根据我市土壤养分状况及夏玉米需肥规律,研究制订本指导意见。
一、总体目标
大力推进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进村入户到田,切实加强对农户科学施肥的指导,满足农户个性化施肥需求,积极引导农民群众应用缓控释和种肥同播技术,不断提高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配方肥应用率和农民科学施肥水平,实现全市夏玉米生产化肥施用减量增效,提高并改善农业生态环境质量。
二、推荐配方
施肥推荐夏玉米专用缓控释肥:氮(N)、磷(P2O5)、钾(K2O)比例为26-6-10或相近配方。
三、施肥建议
夏玉米施肥总原则:控氮、稳磷、稳钾,配施锌、硼等微量元素,推广应用配方肥。主要技术措施:秸秆还田快速腐熟技术,种肥同播,增施有机肥,推广控缓释肥,水肥一体化技术等。
(一)种肥(缓控释肥)同播技术
采用种肥同播机将种子与底肥一次性施入土壤。前茬作物秸秆切碎后还田,残茬高度低于8cm,以不影响机械播种为宜。田块平整度要适宜机械化耕作,0~20cm耕层土壤相对含水量70%~75%为宜。选择丰产性好、抗逆性强的品种,种子应大小均匀、颗粒饱满,发芽率达标。肥料宜选择颗粒型,优先选用包膜型缓释肥料。根据玉米株距、行距及播种深度等要求,调整种肥同播机具参数。一般种子深度3~5cm,肥料深度约10cm,种、肥横向间隔大于7cm。后期可根据玉米长势或缺素情况追肥。
每亩产量水平600 kg 以下地块,种肥同播配方肥推荐用量每亩40 kg。每亩产量水平600~700 kg地块,配方肥推荐用量每亩50 kg。每亩产量水平700 kg以上地块,配方肥推荐用量每亩50 kg,大喇叭口期追施尿素每亩5~10 kg。
(二)测土配方施肥技术
施肥推荐量:高产田(目标产量650kg/亩以上)氮(N)13~16 kg,磷(P2O5)5~8 kg,钾(K2O)8~11 kg。中高产田(目标产量500~650 kg/亩)氮(N)10~13kg,磷(P2O5)3~6 kg,钾(K2O)6~9 kg。在基肥施用中,缺锌地块每亩施用1~2 kg硫酸锌;缺硼地块每亩施入硼砂0.5 kg。
(1)苗肥。苗期追肥量,原则上磷、钾肥做基肥施入,也可在苗期全部追施,氮肥追施量因地、因苗确定。高产田一般不高于总追氮量的20%~30%,中高产田占50%~60%。一般在4~6叶期追施,采用沟施或穴施。施肥深度应大于5 cm,距玉米植株15~20 cm,覆土盖严,提高肥效。
(2)穗肥。穗期追施氮肥量应因地、因苗确定,高产田一般占总追氮量的50%~60%,中高产田占40%~50%。一般在12~14叶期追施,采用沟施或穴施。施肥深度宜为10 cm,距玉米植株15~20 cm,覆土盖严。缺墒时应施后随时灌溉,提高肥效。
(3)粒肥。粒肥一般在雌穗开花期前后追施,高产田一般占总追氮量的10%~30%,中高产田占10%~20%。采用穴施,施肥深度应大于5cm,距玉米植株15~20 cm,注意肥水结合。灌浆期表现缺肥的,可喷施叶面肥料:1%~2%的尿素溶液或3%~5%的过磷酸钙浸出液。
(三)水肥一体化技术
(1)水肥一体化管道铺设。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的浅埋滴灌田,在小麦播种时使用带有浅埋铺设滴灌带(管)功能的播种机,黏土或壤土埋深2~3 cm左右,沙壤土埋深4~5 cm。滴灌带(管)间距60 cm,铺设长度一般50~80 m,首尾流量偏差率小于10%。玉米播种时在滴灌带(管)中间预留的玉米行播种。上茬无滴灌带(管)的夏玉米田,前茬如有秸秆需先进行秸秆粉碎,再利用带铺管装置的免耕施肥播种机,进行夏玉米播种铺管作业。地埋渗灌水肥一体化管道则需在小麦播种前施工铺设。
(2)化肥减量增效策略。玉米生长正值雨热同期,需依据土壤墒情和作物生长需求进行灌溉施肥,实现水肥一体化管理。玉米播种后0~20 cm土壤相对含水量小于65%时,滴灌出苗水15 m3/亩左右;拔节期0~40 cm土壤相对含水量小于70%时灌水15~20 m3/亩;大喇叭口至灌浆期0~40 cm土壤相对含水量小于75%灌水20~25m3/亩。总养分施用量建议为氮(N)15~18 kg/亩,磷(P2O5)6~8 kg/亩,钾(K2O)8~10 kg/亩,其中80%的氮肥及40%钾肥分3~4次在拔节至灌浆期随水追施。缺锌地块底施或水肥一体化追施一水硫酸锌2 kg/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