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持续加强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治理,统筹推进“四减四增”工作,深入优化“四个结构”,聚力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一是积极推动绿色能源发展。深入实施“双碳”战略,加快节能减煤技术改造,持续压减煤炭使用,聚力聚焦新能源产业,大力发展风电、光伏、生物质等清洁能源,截至目前,邹县电厂机组已完成4台机组节能改造,年节约煤炭约34.6万吨,减排二氧化碳91万吨;风电装机14.28万千瓦,光伏装机49.66万千瓦,生物质垃圾发电装机2.1万千瓦。加快新能源充电桩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高新能源汽车比例,全力构建绿色交通发展新格局,截至目前,全市新增公用、专用充电桩38个,电动汽车公用、专用充电桩保有量达到871个;995辆运营公交车全部更新为新能源车辆,更新纯电新能源巡游出租车117辆、新能源网约车148辆。
二是加快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将“三线一单”成果作为“两高”行业产业布局和结构调整、重大项目选址的硬性约束,严格按照生态环境分区管控要求开展环境总量指标保障和项目环评审批工作,今年以来,共为32个新建、扩建、改建项目调剂污染物排放总量指标,省市集中开工的35个重大项目全部完成环评审批和登记备案。实施绿色制造工程项目,打造绿色制造先进典型,培育绿色工厂、绿色设计产品、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管理企业。目前,全市4家企业成功入选市级绿色工厂名单,1家企业成功入选省级绿色工厂名单;邹城经济开发区荣获“国家级绿色园区”。
三是全力打造绿色港航样板。强化科技赋能,建设“智运管理中心”项目,采用“1+4+18”体系,即1个统一智运管理中心,下分大气、水、能源、船舶监管4个管理平台,融合18个基础支撑系统,建设鹰眼雾炮与智能喷淋项目,搭建能耗检测平台,提升港口污染防治智科学化、智能化、精准化管理水平。加强新能源应用,优化港口作业模式,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实现环保和经济双赢。引进纯电动载货车,每辆车每年可节省燃油费用4.32万元,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27.6吨;引进纯电动装载机,每台每年可节省燃料和养护费用35万元,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50吨。
四是不断筑牢绿色农业基底。加强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加大有机肥代替化肥力度,不断提升耕地质量,截至目前,全市625家畜禽养殖专业户、302家畜禽规模养殖场均已配建粪污处理设施,粪污资源化利用率保持在93%以上,商品有机肥使用量达到1.65万吨。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农膜科学使用和回收利用良好社会氛围,今年以来,累计举办市、镇两级培训班8场次,田间现场指导120余场次,发放宣传资料68000余份。在村庄设置临时回收点300多个,放置回收箱2000多个,纳入农村生活垃圾回收系统,今年以来,累计回收农药包装废弃物9.4吨,处理2.6吨,实现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