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11370883004325566N/2024-10164 分        类 政策文件
发布机构 市教育和体育局 发文日期 2024-01-10
文        号 废止日期
有效性
2023年邹城市教育事业发展主要情况

一、规划引领,教育布局不断优化。在城区,做“加法”,推行“九年制”“十二年制”园区化办学。投资30亿,建设8处教育园区,总建筑面积66万平方米,建设规模、投资力度前所未有。去年,北城教育园区、老一中建成投用,新增学位8700个,有效化解入学高峰。在济宁市2023年下半年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重点项目现场观摩中,北城教育园区入选“五佳”项目。今年暑期开学,铁西、峄山、太平教育园区建成投用,“园区化”办学成为邹城一张靓丽的名片。在农村,做“减法”,“一镇一策”,打破行政区域限制,优化整合27处“小弱散”学校,发挥规模办学效应。
       二、加大投入,学校面貌不断改善。每年,市政府民生实事中,都有1-2项教育实事。近几年,先后投入2亿多元,改造15处寄宿制学校取暖、34处学校用电、383处校舍消防;硬化、美化、净化35处学校校园;实施了35处农村学校运动场、食堂改造;专门为农村学校购买智慧黑板、手提电脑等教育信息化设备。启动第三轮强校扩优行动,城乡学校结成20个联盟,126所乡村学校全覆盖,帮人帮物帮质量。面貌一新的学校,成为城乡一道靓丽的风景线。2023年济宁教育现场观摩评议中,邹城市位列第1名。
       三、夯实基础,师资队伍不断加强。大力招才引智,实施优才计划、归巢计划、定向招聘,“双一流”高校毕业生、技能大赛获奖学生直接面试入编。近三年,共招聘补充教师1000多人。推动教师跨校兼课、跨学段任教。每年城乡、校际交流教师1200人。出台《教师考核评价办法》,突出工作量、教学实绩,一切以成绩、以贡献来说话。坚持开展教师“岗位大练兵、业务大比武、基本功大训练”,济宁市以上名优教师达2300多人,入选省教育厅“教师教育协同创新重点项目”。
       四、突出主业,教学质量不断进步。瞄准主责主业,坚持教学中心、质量核心,完善《学校考核奖励办法》,实施“标准+特色”分类考核。出台《教师考核评价办法》,树牢“以成绩论英雄”的鲜明导向。深入实施目标引领,每年召开初中、高中教学大会。建立高中包保督导责任区,落实复习备考清单,抓实集体备课、分层教学。连续3年,承担国家义务教育质量监测,中考高考成绩稳居济宁市前列。6所高中每年被济宁市政府表彰为教学先进单位。邹城一中连续3年被表彰为“功勋学校”,济宁市唯一,被北京大学授予“博雅人才共育基地”。
       五、丰富活动,学生素质全面发展。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60多所学校被评为国家、省级德育品牌学校。承办2023年全省立德树人家庭教育大会。持续推进“双减”工作,优化课后服务,丰富学生社团活动,抓好学生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承办中乙联赛山东泰山金钢山队主场赛事、全省全民健身运动会、全国气排球比赛、全省登山赛、济宁市16届运动会。举办中小学阳光课间操比赛、运动会、“市长杯”足球赛、篮球赛、网球赛、才艺大赛,以活动增活力、提士气、强体质、展风采。
       六、温情服务,满意度持续提升。实施“宽容招生”“温情招生”,2023年,划定35个公共招生区域,让家长“多一个选择”。将4个城乡结合部部分村庄,纳入城区学校招生范围,开通校车,让周边村民共享优质教育“红利”。树牢“100-1=0”理念,督导责任区“全覆盖”,学校“三防”和“4个100%”建设全部达标。加强部门协调,常态化开展消防、防校园欺凌、防溺水、交通、食品、校园周边环境等系列专项整治,荣获“全省校园安全工作先进集体”。专门集中力量和人员,解决好群众诉求,群众对教育工作的满意度和幸福感不断提升。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