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聚焦】喜报!《中国应急管理报》4版头条又刊发邹城市安全生产工作经验做法
发布日期:2024-10-12 信息来源:市应急管理局


山东邹城市挖掘工伤数据背后问题

不久前,山东省邹城市政府主要负责人主持召开专题会议部署推进企业外包施工专项整治,提出推行“看承包单位资质、看外包管理制度、看作业人员证件”“查作业人员管理、查安全管控措施、查施工现场管理”“项目负责人到位、安全管理人员到位、现场监督人员到位”的“三看三查三到位”制度。

之所以开展这方面的专项整治,是根据《邹城市2022年—2023年工伤事故统计分析报告》的分析,邹城市外包施工安全管理不到位的问题依然突出,在发包、承包、监管等环节还存在盲区漏洞。

近年来,山东省邹城市以工伤数据为镜,全面精准检视安全生产薄弱环节,深入开展安全素质大提升、风险隐患排查整治等一系列行动,进一步筑牢安全生产防线。

用好“联动链”  盘活数据资源

工伤数据对于提升安全事故预防精准性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直观反映工伤认定案件的数量、‌事故类别。为此,邹城市构建工伤认定动态数据库,以“动态记录、‌动态管理”机制充分挖掘工伤数据价值,深入了解事故规律和原因。‌

邹城市应急管理局出台《关于工伤信息核查处置内部工作规则》,明确各部门职责,规范工伤事故线索推送、对接流程、范围、方式,确保及时准确处理生产安全事故,杜绝瞒报漏报现象。

面对工伤事故处理的复杂性和跨部门性,邹城市应急管理局与人社、公安等部门建立常态化的沟通协作机制。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畅通信息共享渠道,实现工伤事故信息的快速传递和有效对接,打破信息壁垒,提高工伤事故处理效率;对于工伤事故,坚持“四不放过”(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责任人员未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原则,与人社、公安等部门紧密配合,共同开展现场勘查、询问证人、调阅资料等事故调查各项工作,全面掌握事故经过和原因等相关数据。

与此同时,应急管理、人社、公安等部门共同组建5人的数据分析团队,在获取全面的工伤事故信息后,对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和挖掘,综合对比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工伤发生率、事故类型、致因等,精准识别高风险行业领域和生产环节。结合现场勘查、专家咨询情况,对事故原因进行深入剖析,为后续的隐患排查和整改工作提供科学数据支撑。

念好“紧箍咒”   提升本质安全水平

今年7月24日,邹城市安委会结合工作实际,对安全生产“晨会”制度进行完善细化,创新制定《全市安全生产“晨会”活动指南(试行)》,规范组织程序,强化班前职工身体、心理、精神等5方面排查,培训一线从业人员10万人,推进企业常态化分析查找、防范化解安全隐患,督促企业职工绷紧安全弦,最大限度消除“人的不安全行为”。

此前,邹城市组织工伤事故警示约谈会,督促企业切实担负起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依法履行法规赋予的职责,查缺补漏,解决日常管理中暴露出的深层次问题,完善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从根本上消除事故隐患。

为全力提升企业本质安全水平,邹城市在各个行业领域深入推进“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智能化无人”。在危化品领域,该市8家重点危化品企业24处设施、装置全部实现“三化”改造;煤矿领域,信息数据实现互联互通,建成了集智能控制、调度指挥、监测监控等功能于一体的智能化集控中心,静态定位精度达0.3米,实现井下人员数量、作业区域和行走轨迹实时查询,紧急情况下可实现“3分钟内通知井下所有作业人员”;在非煤矿山领域,该市7家非煤矿山企业(除4家停产矿山外)已全部实现机械化作业,运用DCS远程控制系统代替人工去完成部分存在安全隐患的工作;电气焊作业智能化改造任务提前完成,累计安装704台,系统录入180家涉焊单位、持证焊工1570人。

分好“责任田”   重点企业名单推送属地部门

根据工伤数据分析结果,确定哪些行业、哪些时间段、哪些环节、哪些设备容易出现问题隐患、引发事故,进行科学规划,靶向监督,精准防控,杜绝同类事故发生。

邹城市探索工伤事故信息共享机制,在全面分析工伤数据的基础上,明确一批存在安全生产基础薄弱、管理不规范、事故频发等问题的重点监管企业名单,推送到企业所在镇街、行业主管部门,督促采取“一企一策”风险管控措施,实现各级全面掌握安全生产动态和隐患情况,共同防范安全事故。

围绕数据分析出的重点行业、企业和薄弱环节,邹城市按照精准执法要求,积极推进非现场执法工作,充分运用安全生产数字化系统平台和设备赋能安全生产执法检查,以安全生产执法专业化、信息化、精准化、规范化,实现对企业全时段全覆盖监管,在减少对企业现场检查次数的同时,更好地推动企业将主体责任和全员责任落到实处。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