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12日,邹城市召开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现场推进会议。市教体局班子成员,机关相关科室负责同志,各镇教办主任、街道教育科科长,义务教育学校主要负责同志分组参加现场活动。部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应邀参加。
与会人员先后深入各学校,全面了解学校办学理念、学校特色、育人环境、校园文化、学校管理等,相互学习交流,共同借鉴提升。通过现场讲解、实地参观、互评互助,助推全市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水平再提升。
近年来,邹城市把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作为教育工作的“头号工程”来抓,全力推动教育公平,打造了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邹城模式”。一是优化城乡教育布局。大力实施8处教育园区建设,北城、铁西、峄山教育园区建成投用,“园区化办学”做法被山东教育报、光明日报等媒体宣传报道。“一镇一策”优化整合乡村教育资源,先后整合27处“小散弱”学校,发挥集约化、规模化办学效应。深化第三轮强校扩优行动,25所城区学校与所有农村学校结对帮扶,整体提升城乡办学水平。二是建优建强教师队伍。制定2022—2024年教师补充三年规划,公开招聘教师905人。大力实施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工程,组建42个济宁“三名工作室”,创设骨干教师、特级教师、杏坛名师、齐鲁名师、专家型学科带头人等8个成长梯队,助推青年教师迅速成长为教学中坚、骨干力量。现有济宁市级以上荣誉获得者2300余人,106人获评省教书育人楷模、齐鲁名师、齐鲁名校长、齐鲁名班主任。三是持续改善办学条件。投入近2亿元,改造15处寄宿制学校取暖、34处学校用电、383处校舍消防。把“美丽校园”城乡教育均衡发展、“校车惠民”工程纳入市级民生实事,提升群众教育获得感。坚持以信息化带动优质均衡化,率先启动数字化创新应用特色学校创建,多媒体教室、校园网“千兆进校、百兆进班”、智慧校园全覆盖,城乡、镇域、校际差距不断缩小。四是全面落实教育惠民政策。坚持阳光招生,实行“免试就近入学”。成立残疾人教育专家委员会,建设9处特殊教育资源教室,残疾少年儿童入学率达96%。落实随迁子女入学政策,随迁子女就读比例达到100%。建立健全困难学生资助救助体系,年均发放各类资助资金3000万元,惠及学生4.7万人,确保每一名学生不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五是健全全方位育人体系。坚持质量立校,坚守主责主业,印发《学校考核奖励办法》,实施“标准+特色”针对性考核,激发学校办学活力。扎实开展基础教育“规范管理年”行动,坚持“五育并举”,严格落实“双减”和“五项管理”,优化课后服务,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开展创客节、校园艺术节、中华诵读等活动,打造18所全国校园足球特色学校,中小学生体质合格率达98.22%。健全“家校社网”协同育人新格局,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进家庭、进课堂,让更多的邹城学子成人成才、健康成长。
【孟现军、杨 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