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是党中央、国务院作出的重要决策部署,事关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家庭教育促进法》的出台和“双减”政策的落地,推进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重要性和迫切性愈加凸显。南京市建邺区教育局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等十三部门《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等文件精神,全面推进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工作,共铸学生健康成长的生态圈。
强化顶层设计,下好政策教育“先手棋”
建邺区教育局指导学校切实发挥好协同育人主导作用,贯彻落实《家庭教育促进法》以高站位、高标准、高效率的工作原则,精心策划和布局,确保教育政策的“先手棋”精准落子,为区域教育全面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高位推动,强化顶层设计。成立“校家社”协同育人工作领导小组,加强协同育人工作顶层设计,结合建邺区实际情况,全面谋划制定《建邺区新时代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并相继推出《关于进一步加强“校家社”协同育人的通知》《关于做好“双减”背景下家庭教育工作的实施意见》等多项政策文件,为建邺区家庭教育提供了明确的行动指南。
多元联动,优化育人渠道。探索“多方”共育载体,建邺区教育系统关工委作为家庭教育的有力支持者,充分发挥桥梁和纽带作用,联合“校家社”力量,共同推动家庭教育的发展。精心组织系列家庭教育讲座和研讨会,为家长和教师搭建了一个交流和学习的平台。用好家庭教育实践基地,学校开设不同主题课程、定期举办讲座,让家长亲身体验学校教育环境,增进家校之间的理解和合作。
探索“互联网+”共育途径,依托“AVA 云直播”平台,建邺区教育局、建邺区慈善总会、建邺区关工委等多方联动,打造了“阳光护航关爱行动”之“亲子课堂”项目,以线上网络直播和线下讲座的呈现形式,向家长和孩子推送家庭教育政策解读和方法指导,推动解决家庭教育中的常态化问题,共同助力孩子成长。
多方链接社会资源,积极举办家校共育活动,建邺区“校家社”协同育人模式取得显著成效。2024年4月,建邺区荣获教育部颁发的“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先行创建区”荣誉称号。2024年针对义务教育阶段的第三方办学满意度调查显示,相较于2023年,建邺区在本年度取得了全方位进步,家长满意度显著提升。
打造特色“三堂课”,下好家庭教育“关键棋”
2024年,江苏省关工委启动“进万户”调研活动,关注低保和单亲家庭在教育领域所面临的挑战与困境。建邺区教育系统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唐德海在实地走访中了解到“掌握正确的家庭教育知识、发挥父亲在家庭教育中作用”的必要性。他邀请相关专家举办《与小学生家长谈谈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的线上专题讲座,吸引了1.3万名父亲积极参与,共同探讨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这是建邺区打造“爸爸课堂”教育的一个生动案例。
建邺区教育局充分发挥“为民办实事”家庭教育公益大讲堂系列活动的示范引领作用,成功带动家长学校总校孵化出具有建邺特色的“三堂课”,即“爸爸课堂”“妈妈学堂”和“祖辈讲堂”,针对孩子不同年龄段的关键期,为家长提供专业的家庭教育指导。
三年来,建邺区教育系统关工委专注于促进协同育人,在加强“心育”培训工作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累计超过40万人次家长参与培训,学习并掌握了家庭教育的有效方法和技巧。
放大培训能量,巧下定制教育“制胜棋”
建邺区坚持以实际成效为导向,以提供优质家庭教育服务为己任,遵循规范化建设标准办好家长学校,针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为家长提供定制化的教育指导。据了解,今年上半年,建邺区各家长学校共举办专题培训1180场,涵盖心理健康教育、“双减”培训、劳动教育等多样化主题。
强化教育理念的引导。建邺区各中小学纷纷成立家长学校指导委员会,由校领导、在职教师、家长代表等共同负责指导家长学校的各项事务;家长学校积极回应家长普遍关注问题,普及科学的教育观念,加强教育政策宣传力度;坚决纠正“唯分数”“唯升学率”的育人观,科学引导家长建立合理的教育预期。
加强家长学校计划管理。将各中小学家长学校的工作纳入学校整体工作计划,建立有布置、有检查、有总结、有表彰的完整制度。各中小学家长学校根据家长情况和学生年龄、学段差异,制定“月培训计划表”;培训内容做到因材施教、分类指导,确保每位家长能参与、留得住、有所成。为了确保培训的质量和效果,建邺区家长学校总校成立了“家长学校教学研究室”,并组织编写了《〈家长必读〉教学建议》(七册),为全区家长学校教师提供了重要的教学参考。
建邺区教育局充分利用学校、家庭、社会资源,将专家学者“请进来”,让师生“走出去”,走出了校家社协同育人新途径。未来,将不断优化和提升家长学校的教育品质,持续探索“校家社”合作新模式,促进孩子们的健康、全面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