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前镇打造“全域旅游”发展新路径
发布日期:2024-12-25 信息来源:城前镇 浏览次数:


近年来,邹城市城前镇依托镇域独具魅力的“绿色、红色、古色”三色资源,多要素发力、多维度突破、多业态融合,加速推动文旅经济做大做强做优。今年以来,全镇累计接待游客97万余人次,实现旅游业收入7600余万元,走出一条具有城前特色的“全域旅游”发展新路径。

多要素发力,夯实全域旅游“硬支撑”。坚持绿色筑基、红色铸魂、古色助力,构建“处处有美景、处处有文化”的全域发展态势。A级景点以点带面。尼山区红色教育基地创新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建设省内一流的红色研学游基地;康王谷景区开发“康王文化、儒家文化”激光水幕电影,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越峰山景区建设石刻石忆广场、忠魂谷等乡愁文化场所,推动旅游业由“游山玩水”向“文化体验”转变。乡村旅游以面带全。按照“一村一品”思路,打造特色“村落景区”,创建中国传统古村落1个,省旅游重点村1个,省旅游特色村3个、省景区化村庄8个,省级旅游风景道1条,形成“点上有特色、线上有示范、面上成规模”的乡村风情精品旅游线路。特色景点以新促兴。招引建成总长6.8公里、落差168米省内最长生态漂流项目,吸引游客6.8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200万元。撬动社会资本与美国福特、杰克逊道森等外企合作,启动国内首家、全球第7家福特纵横越野公园项目建设,打开高端旅游市场。

多维度突破,丰富全域旅游“新体验”。围绕资源活态化、主客共享化,持续放大资源禀赋特色,给予游客多形式、全方位的旅游体验。传承古城文脉,焕发历史新颜。开展古城文化元素植入行动,累计投资2300余万元,对城镇核心区进行仿古化改造,建设汉阙、日冕等景观节点16处,将古城元素融入公交车站牌等细节部位,完美昭示古城历史文脉。做好水资源文章,扮靓生态环境。按照“城镇景区化、景区城镇化”思路,完善“三水绕城、一面桃花”发展布局。高标准实施漷河、城河景观治理工程,建设772.1公顷省级湿地公园。高标准实施越峰河道、沂河河道生态治理,实现河畅、水清、景美。加速文创开发,丰富文化体验。在越峰山景区打造沉浸式非遗技艺传承发展平台,吸引蒸馏白酒、石磨豆腐等9种传统手工技艺入驻,打造非遗手造“七朵金花”,在省旅发大会上绽放异彩。申报36项“创意济宁”和6项“山东手造”产品,让文化成为游客“可带走的记忆”。

多业态融合,打造全域旅游“金名片”。用好“旅游+”模式,努力开发“文旅+农业、节庆、赛事、夜游”等多元融合业态,打响城前旅游品牌。做好“文旅+农业”文章。将旅游观光与特色产业有机结合,建设茶艺体验中心,开发茶叶采摘、炒制以及茶艺赏鉴等体验活动。立足410亩灵泉湖公园,建设乡村振兴研修实践基地,建设渔业文化长廊、科普馆,让游客在游中“研”,在学中“乐”。做好“文旅+节会”文章。发挥节会经济拉动效能和辐射效应,先后举办7届蓝陵桃花会、4届乡村好时节—伏羊节等特色民俗文化活动。依托“三市九镇”区域篮球赛等活动,开展文旅消费季活动,形成以旅游刺激消费增长、带动经济发展的良好循环。做好“文旅+夜经济”文章。以蓝陵体育中心、景观河道为载体,招引灯光秀项目,形成3.8平方公里的光影集聚区。连续两年举办“啤酒音乐灯光节”活动,推动夜间经济持续增长。康王谷景区推出“蒸笼宴”特色美食,上线“竹筏音乐节”互动项目,给足游客全新的体验感和新鲜感。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