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1370883MB2857729J/2024-14505 | 分 类 | 人大建议办理情况 |
发布机构 | 市医疗保障局 | 成文日期 | 2024-06-14 |
文 号 | 废止日期 | ||
有效性 |
王芳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推进医养融合工作的建议收悉,现将办理意见和落实情况答复如下:
一、议案提出
一是理顺政府职责。第一,拓宽资金来源,形成多元化的资金投入机制。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医养结合服务养老领域,优化政府资金投入方式。第二,调动营利组织和非营利组织的积极性,整合他们的服务资源。政府要为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提供法律法规等方面保障,建立健全管理体制,加强对其指导、规划和协调。
二是建立一套机制。建议由民政部门牵头,卫健局、医保局门协助,重点梳理解决专业人员不足、医养机构同质化管理、医养费用给付、综合绩效考核等问题,能够形成一套规范体系,有效落实激励举措,有力推进考核。
三是打造一批样板。目前,医养工作模式相对固定,成效有待提高。建议建设一批分别以养老机构和基层医疗机构为基础的试点样板,结合家庭病房政策、床日付费政策、特需服务费用收取政策、商业保险支付政策,让老人住的进,费用担负的起,生活健康有障。
四是培养一支队伍。医养结合核心是医疗,关键在人才。养老事业离不开人力资源,人力资源有两个层次:其一是普通服务人员,其二是医养专业人才。目前,两种人都相对短缺,医养结合专业人才短缺情况更加严重。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医养结合人才培养迫在眉睫,要把老年医学、康复医学、护理等人才作为急需卫生计划人才来培养。相关医学院校应明确定位,研究型院校形成以传统医学为主的人才培养模式,应用型院校应以康养、医养人才培养为主。
二、长期护理保险具体工作落实情况
(一)强化组织领导,成立工作专班。成立由分管副市长为主任,医保、民政、卫健、残联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长护险工作专班,在全市形成齐力共抓的工作格局。医保局成立居民长期护理保险领导小组,局长任组长、分管局长任副组长、业务科室负责人为成员,待遇科发挥牵头作用,职工服务室、居民服务室、信息化和统计分析室积极参与配合,共同推进试点工作有序开展。
(二)制定实施方案,突出机制融合。我局创新长护“四四三三”服务机制,打造公正的评估体系、优质的经办服务体系和有力的监管体系,把长期护理保险打造成“邹城模式”。2023年底,山东省发改委发布通知,我局《创新“四四三三”机制,打造长护险高质量发展“邹城模式”》荣获全省经济体制改革典型案例。
我局起草了《邹城市居民长期护理保险试点实施方案》、《邹城市长期护理保险协议管理护理机构年度综合考核方案》、《邹城市长期护理保险工作规范》《邹城市长期护理保险协议管理机构挂牌评审管理办法》等文件,编制《邹城市长期护理保险政策汇编》,明确原则目标、支付范围、支付标准、定点管理、评估认定、基金管理、监督管理等内容,同时制定相应实施细则,为试点开展提供政策保障。与民政、残联建立部门协作机制,推动长护险与养老服务、护理员护理床位补贴等制度有效衔接,探索构建老年人、残疾人全生命周期护理保障机制,我市长护险与残疾人托养服务、护理康复补贴等政策融合工作获批省级试点项目。
(三)开展数据测算,扎实推进工作。我市现有60岁以上老年人23.3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20.1%。全市共有残疾人30385人,其中一、二级重度残疾人10942人,三、四级残疾人19443人。我市现有部分失能、失能、失智人员11580人,其中部分失能7499人、失能3136人、失智945人。2023年全市基本医疗保险参保97.2万人,其中职工医保14.3万人、居民医保82.9万人,按照试点阶段职工每人每年100元、居民每人每年30元的筹集的标准测算,年筹集资金约3917万元;按照目前5000人规模的失能人员群体享受待遇,长护险基金年支出约为3900万元,符合基金收支平衡、略有结余原则。
(四)规范环节要素,落实待遇保障。一是规范机构准入门槛。对标对表《长期护理保险机构(居家)护理评估量化标准》,重点从人员配备、业务资质、药械及信息管理等方面严把准入。2023年累计开展长护定点机构评估3批次,通过45家,设置长护医疗专护、机构护理床位1235张。二是畅通人员申报渠道。搭建村居医保工作点、镇街医保工作站、长护定点机构和经办机构四级服务网络,由失能家庭自主申报或者由长护机构上门办理,实现参保居民在30个工作日内完成从申请长期护理保险到享受待遇;各渠道累计受理申报9402人次,目前在床5513人,其中职工参保人478人,居民参保人5035人。三是优化评估专家队伍。累计遴选104名具有丰富临床经验医师组建失能评定专家库,依照国家《长期护理失能等级评估标准》和《长期护理保险失能等级评估操作指南》,由经办机构组织专家“二对一”上门对失能人员进行现场评估、数据采集等,整个评估过程录制完整视频,确保评估公平、公正、可溯。四是强化护理人员培训。设立护理员准入机制,要求新入职护理员必须取得护理员从业证,同时对原有的护理员进行再教育培训,并颁发相关资质证书,实现100%持证上岗。五是明确待遇标准。长期护理保险服务方式分为医疗专护、机构护理、居家护理3类,提供25项生活照料服务和22项医疗护理服务。参保人员发生的符合规定的医疗护理费,长期护理保险资金支付不设起付线,职工、居民参保人均享受济宁市统一的支付比例2023年支付长护险基金支付1161.91万元(其中职工513.69万、居民648.22万元);开展长护险工作以来,累计支付1827.88万元(其中职工1179.66万元、居民648.22万元),有效减轻了失能人员家庭经济负担。
(五)突出常态长效,创新监管机制。居民长期护理保险基金执行国家和省社会保险基金管理规定,纳入社会保障基金财政专户管理,单独建账、单独核算、专款专用。按照规定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的监督,确保基金安全。一是实施部门联动,构建综合监管机制。联合卫生健康、民政、市场监管等部门定期开展“双随机、一公开”检查,推动监管执法协同化、常态化。抽取医保基金专家库专家,邀请社会监督员参与,持续开展长护险专项稽核行动,强化执法和稽核有效衔接。制定《长期护理保险协议管理护理机构评价指标》,开展量化考核,确保长护险服务既放得开、也管得住。二是实施线上线下,构建智能监管机制。开发集“服务+管理+监督”于一体的长护智能服务平台,线上可实现护理员定位考勤,实时上传照护动态图片、服务事项清单等数据,对谁照护、照护谁、在哪照护、照护什么、照护时间进行全程监控;线下组建医学专业稽核团队,开展电话调查、实地走访等,实现“系统+电话+实地稽核”的实时立体稽核监管。三是实施社会参与,构建常态监督机制。将失能人员及其家属纳入到监督管理的环节中来,畅通投诉举报途径,邀请主动评价,开展满意度回访,切实提高照护服务质量和水平,为政府监管、社会参与、老年人享受长护服务提供支撑。
邹城市医疗保障局
2024年6月14日
签发人:王 冲
联系人:胡 震
联系电话:5234766
抄送:市人大人事代表工作委员会,市重大决策推进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