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13708830043262004/2024-12584 | 分 类 | 部门会议 |
发布机构 | 市文化和旅游局 | 成文日期 | 2024-06-28 |
文 号 | 废止日期 | ||
有效性 |
2024年上半年,市文化和旅游局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锚定“走在前、开新局”,坚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不断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文旅工作融入全市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新突破。
一、上半年工作情况
一是持续推进文化遗产传承和艺术精品创作,激发文化“两创”活力。推动成立邹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协会,扶持打造艺术精品,推动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追“孟”之路》依托保利院线全国巡演;创编大型迎宾乐舞《礼行乐和》、雅乐伴奏歌曲及小戏小剧《观鱼》等20余部作品。落实济宁历史文化资源摸底普查统计任务历史文化资源502条。二是加快重点文旅项目建设,推进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恒力集团五星级酒店文旅项目签约落地。丰富文旅产品供给,与各镇街、景区形成合力,抓住春节、二月二、五一等节日消费旺季契机,线上发放文旅惠民消费券累计80万元,举办文旅活动120余场,带动人流汇聚、市场繁荣,实现旅游业总收入超3亿元,进一步激发了消费活力。1月18日,多彩研学游华夏——特色研学旅游主题日山东分会场暨“好客山东·见识齐鲁”“周游济宁 花Young研学”旅游主题活动在邹城启动。三是深化文旅产业跨界融合,推动全域旅游提质升级。丰富乡村旅游产品供给,谋划2024年全年“乡村好时节”活动,指导峄山、香城、郭里等镇开展桃花节、梨园春赏花季等活动。以中乙联赛山东泰山金钢山队主场落户邹城为契机,推出球迷景区门票、住宿、餐饮优惠等活动,助力赛旅融合发展和春日经济。推动旅游景区提质、业态出新,市政府副市长布方锋在全市旅游重点工作会议上就我市景区焕新、业态提升工作情况做汇报发言。四是强化服务质量提升,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格局。组织开展新春送福活动、传统民俗体验、“村晚”等群众性文化活动745场次,观看群众19万余人次,送戏下乡文化惠民演出演出162场。我市被列为全省智慧广电乡村工程县级试点。16个综合文化站全部上榜山东省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上等级站名单,其中“特级站”3个,“一级站”13个。孟庙孟府景区停车场入选省级30个示范性旅游停车场名单;“环越峰山”旅游风景道和“五宝庵山田园儒乡”旅游风景道成功入选“山东省旅游风景道”名单。(全省共27条,济宁市3条,邹城市2条);在济宁全市乡村“村晚”优秀节目评选中,我市获奖9个,市文化和旅游局获全市乡村“村晚”先进工作集体称号;北宿镇吴官村入选2024年全国“四季村晚”示范展示点名单,为济宁市唯一入选单位。五是强化文物保护,提升行政执法水平。夯实文物保护工程项目、市博物馆馆藏文物数字化保护一期项目、申报省历史文化名镇工作稳步推进。邹城博物馆获评国家一级博物馆,为济宁市唯一获评单位。《贞珉寓教 立德树人——济宁、潍坊两地教育主题精品拓片展》荣获第七届全省十佳陈列展览精品奖。承办2024年山东省互联网上网服务营业场所集中巡查现场会。
二、下半年形势预判及工作措施
对标全年任务目标,一些工作已提前超额完成,比如创建国家一级博物馆;部分工作在努力推进中。结合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和上级考核标准变动,下半年,全市文化和旅游工作将在上半年工作基础上持续推进,再上新台阶。市文化和旅游局将在以下几个方面重点推进:
一是持续实施“五新”行动。实施景区焕新、市场更新、消费创新、业态育新、宣推出新“五新”行动,整合“两孟”、峄山、孟苑资源,全力创建 5A 级景区。支持康王谷花世界创建 4A 级景区、大洪沟度假村和草莓产业共富园创建3A级景区。开展文旅惠民消费季主题活动,推动鑫琦夜巷、花千谷、蓝陵不夜城创建国家级、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打造消费增长新引擎。丰富文旅新业态供给,培育研学旅游、康养旅游、工业旅游和体育旅游等新业态。加强与知名文旅博主团队合作,推出旅游攻略和精品线路,擦亮“到孟子故里,养浩然之气,做大丈夫”文旅品牌,推动景区旅游从“门票经济”走向“综合经济”。
二是实施“引客入邹”行动。推进绿鑫春运动休闲基地、伏羲文化产业园、大洪沟乡创产业园、环鹿鸣湖康养休闲项目等9个重点项目建设,推动恒力集团五星级酒店项目开工。加快发展乡村旅游,丰富乡村旅游产品,编制生态旅游发展规划。培育一批精品文旅名镇、乡村旅游重点村,举办“乡村好时节”系列活动,擦亮“邹东深呼吸、乡村微度假”旅游品牌。2024年,力争接待游客量突破110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100亿元。推进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实施“个十百千万”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计划,打造农文旅融合发展格局,打造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邹城样板,争创全国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试点县。提升旅游服务质量,制定旅游服务质量提升方案,推动旅游景区从“重数量”向“重质量”发展。加强旅游风景道、旅游服务中心、旅游标识标牌建设,争创全国旅游公共服务项目和典型案例。发展乡村旅游民宿,支持张庄镇创建旅游民宿集聚区。
三是实施“供给提升”行动。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效能。新建城市社区“孟子书房”、镇村“乡村书房”示范点,打造新型公共文化空间,打造乡村文化样板镇(村)。加强文艺精品创作演出,启动音乐剧《礼门义路之2.0版》创排和首演工作。高质量完成文化惠民演出和戏曲进校园任务场次。深化百场戏曲进校园、千场大戏进农村等“孟子乡音”文化惠民工程,开展“一镇一品”“村歌社舞”“四季村晚”“乐动邹城”等群众文化活动,打造“两节一晚”“幸福文化快线”公共文化品牌。
四是实施“遗产保护”行动。加强文物保护管理,落实“先考古、后出让”考古前置制度,更好服务重点项目建设。推进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两线”勘定,加强古树名木、石窟寺和“四山”摩崖石刻保护。开展红色文化主题月活动,申报第六批山东省文物保护单位(增补革命文物)、第三批山东省革命文物名录,培育创建红色文化特色村,加强革命文物保护利用。推进重点文物保护项目建设,加强邾国故城遗址保护利用,实施邾国故城东城墙保护工程,完善《明鲁王墓-鲁靖王墓、鲁巨野王墓保护方案》。举办第三届黄河寻根问祖文化联盟学术研讨会,让更多文化遗产活起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加强非遗工坊建设,实施“山东手造·邹鲁尚品”工程,利用郭里伏陶、峄山松墨、看庄柳下皂等特色非遗技艺,开发手造特色产品,探索非遗产业化发展路径。
邹城市文化和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