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 113708830043262004/2024-14353 | 分 类 | 政协提案办理情况 |
发布机构 | 市文化和旅游局 | 成文日期 | 2024-06-03 |
文 号 | 废止日期 | ||
有效性 |
对市政协十一届三次会议第91号
提 案 的 答 复
侯祥忠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让“孟子乡音”深入人心与时俱进,取消“千场大戏进村居”的提案收悉,现将办理意见和落实情况答复如下:
2017年宣传部、文化部、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戏曲进乡村的实施方案》,首次从中央层面明确了送戏下乡政策执行的实践逻辑。2014年山东省文化厅制定实施“一村一年一场戏”免费送戏工程,设立了“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采取“政府补贴、市场运作、院团演出、群众受惠”的运作模式,由省财政整合中央补助资金和省级相关资金,会同市县两级配套资金,支持县级文化部门购买公共文化服务,将戏曲文化送到百姓家门口。
在政策指示下,邹城市人民政府自2013年起创新实施了邹城县域公共文化服务政府购买模式实践创新项目,连年将“孟子乡音”文化惠民演出列为市政府为民办实事之一。该项目实施以来,累计投入资金2000多万元,开展文化惠民演出9000多场次,受益群众达600多万人次。同时,该项目于2015年荣获第二届山东省文化创新奖。通过邹城县域公共文化服务政府购买模式实践创新项目,初步形成政府出资保障、社会积极参与、群众满足需求的文化惠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促进公共文化服务内涵不断丰富,城乡文化一体化建设加速推进,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和满意度明显提高。
近年来邹城市文化和旅游局持续开展“孟子乡音”文化惠民工作,涵盖“千场大戏进农村”、戏曲进校园、进剧院等,以专业院团为龙头,带动民营院团、庄户剧团等各类文艺院团,全年开展文化惠民各类演出不少于3000余场。
一、经验做法
1.邹城县域公共文化服务政府购买模式实践创新项目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融入公共文化服务之中,弘扬了优秀传统文化,推动了孟子思想研究推广。市场竞争的刺激,不仅激发了本地专业剧团的积极性,促使他们不断提升演出水平,同时,本地的庄户剧团也在市场的竞争中得以成长和发展,市场竞争机制的引入,促进了邹城文化事业的繁荣和发展。
2.根据群众需求,提供“菜单式”服务,由群众选择喜爱的演出团体和节目,并在演出地点提前3天进行公示,实行红黄蓝牌日常监督,对考核不合格的队伍实施淘汰制。
二、具体措施
1.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在实施送戏下乡之前,对演出地群众的生活习惯、劳作休息时间分配以及群众的喜好等进行调查了解,确定演出时间,开展前期宣传。演出结束后及时掌握群众的反馈意见,并将其作为改进院团演出质量的依据,增强院团的服务意识。当群众对送戏下乡表示了认可,送戏下乡活动才能算是取得成功。
2.创新下乡剧目。作为创作的主体,各院团在保留大量经典曲目的同时,积极创作新曲目,宣传正能量,宣传群众身边的新人新事、好人好事,宣传正确的价值观和精神导向。深入群众中去,由群众品评节目的好与不好,根据群众意见进行改革与创新,进而创作出更为优秀的经典剧目,增加送戏下乡的吸引力。
3.统筹规划送戏下乡。首先是明确送戏下乡的最终目标是满足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其次是提高演出节目的多样性、精准性,根据群众的需要和喜好精选下乡的剧种剧目,确定合理的戏种,满足群众多样化、多层次戏曲需求。最后是建立考核机制,对于表现不好的演出院团,可由群众投票淘汰,以此激励演员加强学习,提升个人素质和专业能力,提高表演质量。通过这些举措,最终真正实现送戏下乡的初衷。
目前,文化惠民演出中的“戏曲进乡村”已纳入乡村振兴综合考核内容。“千场大戏进农村”是重要的省对市考核指标,2023年起,省厅开设“山东省戏曲进乡村公益演出管理平台”,年终委托第三方对全年演出情况进行线上抽查考核。
邹城市文化和旅游局
2024年6月3日
签发人:高胜
联系人:卢峥
联系电话:3235521
抄送:市政协提案委员会,市重大决策推进服务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