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腾“十四五” 沿淮看发展 | 济宁:传统与新兴的交融共进
发布日期:2024-07-17 信息来源:市发展和改革局 浏览次数:

中宏网山东7月2日电 悠悠运河,流淌的是新生与繁荣;敛敛儒风,飘荡的是智慧与气度。古老的街巷里,青石板路承载着岁月的记忆;巍峨的古建筑,飞檐斗拱诉说着往昔的辉煌。如今,济宁在新时代的浪潮中奋勇前行。新兴产业蓬勃发展,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发展的脉搏强劲跳动。乘着淮河生态经济带奔腾发展的东风,一起走进济宁,去感受历史的厚重与现代的激情如何相互交融。

强村富民,乡村振兴新“蘑”力

“世界蘑菇看中国,中国蘑菇看邹城”。金针菇、银耳、猴头菇、玉木耳、羊肚菌、赤松茸……多个食用菌品种在济宁邹城都实现了产业化生产,“小菌菇”撑起“致富伞”,走出了乡村振兴“邹城路径”。

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邹城市就开始了食用菌种植,目前邹城的食用菌产业已经实现了工厂化、智能化、标准化的周年生产,建成了21家食用菌工厂化栽培企业,全市年产鲜菇45万吨、一二三产全产业链产值82亿元,品种涉及金针菇、杏鲍菇、羊肚菌、玉木耳等20多个,其中工厂化金针菇产量占全国14%。

近年来,邹城市推动食用菌产业做大做强,在完善食用菌全产业链上下功夫,在菌种研发和生产、食用菌初加工、食用菌食品精深加工、食用菌装备制造等领域重点发力,打造“邹城蘑菇”品牌,发展成为产业有基础、技术有支撑、研发能推广的国家级食用菌科技创新谷,带领更多的群众走上增收致富的道路。

目前,邹城市培育标准化、智能化食用菌龙头企业20余家,食用菌种植面积达2600万平方米,年产鲜菇38万吨,涉及金针菇、双孢菇、杏鲍菇、蟹味菇、玉木耳、黑皮鸡枞等20多个品种,产值达35亿元,带动就业近3万人,被评为全国食用菌十大主产基地、国家食用菌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市、全国信用食用菌主产区。“邹城蘑菇”入选国家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品牌价值达到20.53亿元。食用菌产业已经成为推进邹城农业现代化的引领产业,今后将围绕品种多样化、产品绿色化、生产智能化、加工精细化等重点发展方向持续发力。

因河而兴,内河航运向“绿”而行

京杭运河穿境而过,作为“北煤南运、南货北调、北粮南运”的物流枢纽型城市,多年来,济宁充分发挥内河航运资源丰富的优势,坚持现代港航物流战略,不断优化港口布局,加强内河航运体系建设,推动产业链深度融合,为地方经济发展增添强劲动力。

在济宁新能源船舶制造基地,济宁能源首艘80米油气加注趸船正停靠在白马河畔,山东造首条清洁能源加注趸船进入交付倒计时阶段。这条船总长80米,型宽16米,满载情况下可以提供200立方的LNG天然气加注储量和近500吨的燃油加注储量。船舶交付后,将被固定在京杭运河航道沿岸,为过往的船只提供LNG燃料、柴油加注及生活配套服务,将成为京杭运河上重要的“水上服务区”。

济宁港航新能源船舶制造项目是内河船舶向“绿”而行、港航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典范。项目坚持“绿色智能化造船—造绿色智能化船”这一发展理念,采用国内外造船厂广泛应用的生产工艺,选用技术成熟的设备,打造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推动船舶制造的模块化、标准化和批量化,是全国首个集研发设计、智能制造于一体的绿色化、智能化、现代化、标准化新能源船舶制造基地。同时,依托济宁市现代港航物流全产业链优势,带动“港、贸、船、产、建、融”的港航全产业链体系提档升级,推动腹地钢铁、高端化工、精密制造等产业集聚发展。

据介绍,新能源船舶制造基地可年建造1000-2000吨级运河船舶400艘,修理改装100艘,新增就业岗位3776个,年实现销售收入33亿元。

科创崛起,制造“智”造领未来

不同于其他车间工人们忙碌生产的景象,在珞石智能制造未来工厂项目,是机器人造机器人,每一个机器人犹如训练有素的工匠,从零部件的加工到整体的组装,每一个环节都展示出高度的自动化和智能化,37分钟即可完成1台工业机器人本体装配,为国内首创。

近年来,济宁“制造强市”的战略目标正有条不紊地推进,制造业成为济宁高质量发展的“火车头”。而机器人产业作为新质生产力的代表,展现出了蓬勃的发展态势,不仅为济宁的制造业注入了强大的创新动力,还推动了生产方式的智能化变革。从“制造”到“智造”,珞石(山东)是济宁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典型代表。

珞石智能制造未来工厂项目是2022年山东省重大项目,由珞石(山东)机器人集团投资10.7亿元建设。依托北京、深圳、山东、东京4个研发中心,项目开发出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xCore控制系统,在快速、精准、柔顺、协同、智能等性能方面实现了全面升级;行业应用规模国内领先,国内唯一同时实现工业机器人3kg-220kg负载、475mm-3201mm臂展全覆盖品牌;产品出口至德国、墨西哥、日本、韩国等10余个国家,客户包括特斯拉、丰田、富士康、小米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去年轻量型工业机器人销量全国第三。

珞石的快速发展,吸引了机器人上下游企业向济宁集聚,项目全部建成达产后,可年产工业机器人5万台,实现产值50亿元,带动形成以珞石为链主企业的百亿级机器人产业集群,打造机器人产业发展中智能制造领域新高地。

奔腾“十四五”,济宁正以昂首之姿、无畏之态,一路高歌,开拓发展新局。未来的济宁,让我们继续瞩目期待。


编辑:张新一

审核:蔡旭东

文章来源:中宏网山东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