钢山街道:小积分大能量,谱出基层治理新篇章
发布日期:2024-07-25 信息来源:邹城市人民政府钢山街道办事处

为进一步提升社区治理水平和服务质量,钢山街道积极推广“积分+志愿服务”模式,以志愿服务活动为载体,以积分兑换为奖励,充分调动广大党员群众参与基层治理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小积分”汇聚“大能量”,解锁社区共建共治共享治理模式下的幸福密码。

一是制定积分“严标准”,激发干事创业“强动能”。为切实推动志愿服务积分制落实落地,让积分制度更具生命力,钢山街道突出实用实效,在积分运用上下功夫,进一步激发了党员群众的生机活力。一是积分指标多元化。结合街道各社区实际,健全完善积分兑换制度,确定政策宣传、文明督导、环境卫生整治等20余项考评内容,逐类逐条量化分值,激励党员群众充分发挥能动作用。二是积分发放规范化。建立党群服务积分管理台账,坚持“事事记录、分分对应”,保证每一分都有据可查,并定时张榜亮分,促使党员肩上有责、心中有数、考核有据、干事有劲,做到让党员争先有标、行为有尺,用“小积分”管好“大队伍”。 三是积分兑换人性化。在社区设立“爱心兑换超市”,在商铺设立“爱心积分超市兑换点”,党员群众持积分即可兑换商品或服务,以满足群众需求之实效,让“积分兑换”真正落到实处,实现“奉献一积分一回报”志愿服务良性循环。

二是延伸积分“长触角”,实现志愿服务“零距离”。自开展志愿服务积分工作以来,成功焕发了党员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基层治理形成群策群力、同心同行的新局面。一是“单向付出”转化为“双向互动”。志愿服务积分兑换模式一经推出就得到了广大党员群众的积极响应。服务化为积分,将服务的受益人群延伸至服务者本身,使“单向付出”转化为“双向互动”,无形之中激发了党员群众参与志愿服务的热情,壮大了志愿服务的队伍。二是“清单指导”转化为“激励引三是“党导”。通过积分奖励、实物兑换的新方法新载体,党员群众从过去的凡事“要我干”转变成现在的遇事“我要干”,有效激发了党员群众的内生动力,为基层社会治理注入了“源头活水”。三是“党员干群众看”转化为“党员群众一起干”。通过开展积分制管理广大党员群众积极参与到环境整治、文明劝导、矛盾调解等志愿服务,真正形成“没有局外人、没有旁观者、没有过路客”的治理格局,构建全民参与基层治理的新体系。

三是拓宽积分“朋友圈”,构建基层治理“新场景”。为进一步把积分制管理与整合资源、推动发展、参与治理等工作结合起来,钢山街道拓展“朋友圈”宽度,将新业态新就业群体纳入社区志愿者队伍。充分利用外卖小哥、快递员等新业态新就业群体走街串巷、进楼入户的职业优势,通过“发布任务—双向认领—获取积分”的方式为空巢老人、留守儿童、困难居民提供反诈宣传和爱心寄递等服务,通过积分兑换奖品,打破壁垒、优势互补,提高了群体参与基层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新业态新就业群体与城市发展建设的双向奔赴,形成“以服务换服务、抓服务促治理”的良性循环。

下一步,钢山街道将不断完善、更新细化管理制度和管理措施,力争将其打造成为激发群众投身基层治理的工作品牌,让“小积分”发挥“大效能”,为基层治理能力提升赋能增效。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