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腾“十四五”沿淮看发展|以文塑旅,济宁“圣地、文化、水乡”交相辉映
发布日期:2024-07-05 信息来源:市发展和改革局 浏览次数:

济宁因交通而兴,京杭运河穿城而过,“漕运”繁华600余年。素以“孔孟之乡、运河之都”著称,是中华文明重要发祥地和儒家文化发源地。

近年来,济宁主动融入国家淮河生态经济带发展战略,结合自身实际,按照“合作共建、利益共享”的原则,扎实推进各项工作。6月26日,“奔腾‘十四五’沿淮看发展”媒体团来到济宁深入调研。

1000万次电缆弯折、120小时不间断出厂测试......偌大车间,工人寥寥,在济宁邹城市的珞石(山东)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的调试车间里,一台台工业机器人收放自如地挥动着机械臂,37分钟即可完成1台工业机器人本体装配,为国内首创。

图片

“珞石智能制造未来工厂项目依托北京、深圳、武汉、东京4个研发中心,开发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一代xCore控制系统,在快速、精准、柔顺、协同、智能等性能方面实现了全面升级,获得国家大基金投资4亿元,是工业机器人领域单笔最大的投资。”珞石(山东)机器人集团有限公司综合事务部专员陈萌向记者介绍。

图片

作为世界一流煤机装备全产业链“智造”工厂,山能智慧制造园区项目生产支架智能电液控系统、智能液压泵站、智能输送机等9大类产品,成功打造输送带、皮带机、破碎机、支架电液控4个行业领军企业和辅助阀、胶管2个省单项冠军企业。

图片

记者了解到,山东能源集团以矿业、高端化工、电力、新能源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现代物流贸易为主导产业。煤炭产业国内外产能3.4亿吨/年,产量位居全国煤炭行业第三位;智能开采技术国内一流,自主研发全球首套矿用高可靠 5G 专网系统,建成首批国家级習能化示范矿井。

2022年以来,国家工信部等五部委相继出台《关于加快内河船舶绿色智能发展的实施意见》《船舶制造业绿色发展行动纲要(2024年—2030年)》。建设新能源船舶制造基地项目,与当前国家政策高度契合,抢占了内河新能源船舶发展的先机,引领内河船舶绿色智能转型和高质量发展,内河船舶制造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图片

济宁新能源船舶制造项目于2023年10月11日建成投用,实现一年开工,一年建设,一年投产,跑出项目建设“新速度”该项目为全国首个集研发设计、智能制造于一体的绿色化、智能化、现代化、标准化新能源船舶制造基地。

据项目负责人介绍,该项目占地1125亩,总投资30亿元,项目全部完工后,将具备年造新能源般舶400艘,修船100艘的生产能力,实现销售收入33亿元,新增就业岗位1000个。

图片

图片

在邹城蘑菇科创园,媒体团实地观摩了蘑菇主题馆,探寻“小蘑菇”带动乡村振兴的奥秘。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记者详细了解食用菌产业发展进程、食用菌技术标准创新成果及标准化助力“小蘑菇”做成大产业典型做法。

图片

图片

邹城市食用菌产业将植物种植、动物养殖和菌物转化有机结合,形成一条系统完整的循环链条,实现了农业经济的循环发展,探索出了一条“秸秤-食用菌-生物肥-农作物”现代农业循环发展的“邹城模式”。

来到济宁,孔子的故乡曲阜,大多数人是奔着“老三孔”来的。曲阜孔府、孔庙、孔林统称“三孔”,是孔子及其家族的重要历史文化遗存,其规模宏大的古代建筑群,成为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图片

图片

孔庙里随便一棵古柏就有2000多年的历史,记者一行人看到后不禁感叹年轮的更替、岁月的沧桑。

图片

1961年,孔庙、孔府、孔林成为首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被世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公布为“世界文化遗产”,2007年评为全国第一批5A级旅游景区。

推进区域交通网络建设、加快水利设施建设、打造畅通高效水道、文化“两创”交流交融、落实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如今的济宁,产业发达、势头强劲。未来,济宁将持续提升城市功能品质,交通先行、“数智”领航,灌溉淮河生态经济带,共谋高质量发展。


文章来源:腾讯新闻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