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自觉扛起生态优先、绿色崛起的使命担当,围绕水安全、水生态、水经济三条主线激发“水动能”,打通“两山”转化途径,河湖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绿色发展之路越走越宽。
一、护“一泓清水”,筑牢安全治水根基。紧盯风险隐患,强化问题整改、应急备战,全力保障水环境安全。建立健全重点水环境因子“一张图”,结合16处镇域河流断面月监测、49个水功能区季监测,动态掌握河流水质,并分析污染物的产生、迁移和转化过程,进而找出污染源头,为水生态环境治理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坚持全域攻坚整治,对城区地下管网错接、漏接等进行排查整治,实现50平方公里的城区范围内合流制管网“清零”。采取建站、纳管、拉运、生态净化槽模式,结合黑灰分离+简易处理工艺,完成近600个村庄的生活污水治理。
二、创“生态好水”,绘就人水和谐画卷。围绕“河畅、水清、景美、人和”,建设优美城市水环境生态圈,打造美丽幸福河湖。综合应用无人机、卫星遥感等技术,扩大河道水体巡查监管范围,强化河道垃圾清理、菹草打捞。规划实施城郭河流域(城前镇段)水质改善工程,通过“河道走廊人工湿地”工艺,可每年减少化学需氧量43.80吨、氨氮2.91吨、总磷0.29吨,有效恢复河流生态功能。完成大沙河因利河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北宿镇大沙河下游生态修复工程等11处综合性人工湿地生态修复工程。太平镇千余公顷采煤塌陷区经过不懈治理,成功转变为融生态保护、科普教育、文化展示、观光旅游等功能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
三、引“共富活水”,行稳高质量发展之舟。进一步挖掘水资源价值,让保护水环境和壮大“水经济”和谐共进、相辅相成。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核心,加快水循环技术推广应用。邹城市供水能力提升工程累计投资10亿元,实现中水回用3200余万方,减少了新鲜水取水量和废水排放量。新建城前镇污水处理厂,覆盖镇域及周边73个村庄社区,出水水质达到1级A类标准,成为蓝陵湿地公园的稳定水源之一。积极探索以水兴村、以水惠农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太平镇引进生物链治水——靶向珍珠养殖项目,利用800余亩塌陷坑塘挂养130余万只,实现每天滤水5万立方米,年产珍珠2000公斤,让塌陷地成为“聚宝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