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  引  号 1137088300432554XU/2024-12776 分        类 执行与落实
发布机构 市发展和改革局 成文日期 2024-09-10
文        号 废止日期
有效性
关于邹城市2024年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的报告
发布日期:2024-09-10 发布日期:2024-09-10 信息来源:市发展和改革局 浏览次数:

一、上半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情况

今年以来,全市上下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锚定“全省进10强、全国进30强”奋斗目标,持续实施工业化城镇化双轮驱动战略,推动工业强市、“双百”城市、乡村振兴、民生福祉、社会治理进中提质,经济社会稳中向好。1-6月,完成地区生产总值588.39亿元、增长6.6%,一般公共预算收入58.7亿元、增长4.5%,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3%,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长6.7%。入选国家知识产权强县建设试点县、全国农村电商快递协同发展示范区,成功实现高质量先进县“三连冠”,创成山东省农业强县、全省“两个健康”示范县等一系列试点示范。

(一)补链条、育强企,产业培育质效并进。提速打造两大“千亿产业”集群,六大“百亿板块”,实施制造业重点产业链高质量发展行动,持续完善13条细分产业链图谱,找准薄弱环节、精准匹配要素资源,主导产业规模持续壮大。1-6月,全市工业增加值增速11%,257家规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331.9亿元,完成营业收入339.5亿元。扎实开展助企攀登工程,解决企业问题诉求68项,协调争取土地指标164亩,累计为87家攀登企业发放贷款17.62亿元。36家企业获批省专精特新中小企业,53家企业入选省创新型中小企业。工业园区顺利通过省级生态工业园区验收,成为济宁首家省级生态工业园区;绿色化工特色产业集群成功入选省级特色产业集群。

(二)扩总量、优结构,有效投资持续扩大。精心谋划抓储备。策划形成总投资1153亿元的123个百项重点工程,储备总投资976亿元的设备更新重点项目217个,新签约总投资148.27亿元的产业项目25个。紧盯进度抓建设。集中开工总投资103.6亿元的项目15个,兖矿能源智慧制造产业园、新能源船舶制造基地等重大项目建成投产。1-6月,省、市重点项目投资完成率分别为69.9%、60.24%。投资结构持续优化,民间投资占比81.7%,居济宁前列。全程跟进抓保障。精准高效做好土地、资金等要素保障,为重点项目解决土地指标1280亩,完成资金授信15.45亿元,发行专项债券10.19亿元。上半年项目观摩综合成绩列济宁市第二名,兖矿能源智慧制造二期、正方禾泰高端重卡汽车核心零部件、荣信集团产业数字化中心等3个项目全部入选“十佳产业项目”。

(三)强功能、提品质,城乡一体加速融合。突出规划引领。完成全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编制报批,高质量推进两山片区、孟子湖片区、济枣高铁大束片区等片区控规编制,形成13个镇规划成果。推动城市有机更新。加速锦绣华庭、云溪海棠等4个高档小区项目建设,有序推进7处在建棚户区、27处老旧小区改造。改造城区老旧燃气管网3.2公里、供热管网1.54公里。新增公园绿地面积2.2万平方米,铁合金1971工业遗址公园正式开园。深化乡村振兴示范。获评济宁市乡村振兴“百区千村”建设“突出县”第一名。夏粮总产28.78万吨,种植面积、单产、总产实现“三增长”。拥有中国农业品牌目录2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4个、省级知名农产品企业品牌11个、“好品山东”品牌3个,“邹城蘑菇”入选中国食用菌区域品牌价值榜单,品牌价值达41.25亿元。

(四)谋改革、抓创新,发展活力不断释放。对上争取成效显著。1-6月,争取省级以上竞争性资金22.63亿元;争取省级以上政策项目75个,济宁重大亮点成效7个,数量济宁第一。新增县域经济高质量引领试点等省级以上改革试点22项,70项经验做法在国家和省级层面推广,获得落实安全生产“八抓20条”创新措施省督查激励。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开展产学研对接活动12次,签订合作协议22项,登记技术合同金额突破30亿元。储备拟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70家,培育高企入库企业80家。兖矿能源“深部煤炭数智化技术应用”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开放合作持续深化。开展国际展会及经贸交流活动46次,新增出口实绩企业8家。1-6月,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47.5亿元、增长36.5%,到账外资5255万美元。新增各类经营主体5570家,全程电子化率达到99.6%以上。组织举办促消费活动29场,发放消费券及活动场次均居济宁市第1位。

(五)强治理、守底线,发展基础坚实有力。环境治理成效明显。持续强化移动源污染管控和臭氧污染防治,1-6月,全市优良天数比例为54.4%。完成92处入河排污口溯源整治,白马河马楼国控断面水质保持地表水Ⅲ类标准,大沙河(大束段)成功入选第一批省级美丽河湖优秀案例。夯实土壤污染防治基础,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污染地块安全利用率均为100%。安全管理全面加强。深入开展安全隐患大排查大整治,排查整改危化品、工贸等领域隐患问题2800余项;开展安全生产类、自然灾害类、应急保障类实战演练1691次、参演人员11.2万人次,有效提升自然灾害防御水平。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开展社会治安风险隐患专项整治,累计排查化解矛盾纠纷5800余条。信访批次同比下降20%、人次下降9.4%。受理群众诉求9.6万件,按时办结率100%、回访满意率97.18%。1-6月,涉访重点人员稳定系数列济宁市第1位。

(六)惠民生、增福祉,百姓生活更加殷实。就业方面,举办各类招聘活动72场,输送急需人才155人,提供就业岗位1.58万个。新增城镇就业5550人,新开发城乡公益性岗位1768个,发放482笔创业担保贷款8600万元。社会保障方面,各类养老保险参保总人数增至74.49万人,发放失业保险待遇1184万元,为3.17万名企业离退休人员支付各项养老保险待遇5.68亿元。医疗保障方面,开展百名医师进乡村活动,选派110名医护技(医生、护士等临床科室人员及医技科室人员)开展对口帮扶。市人民医院急诊科通过省重点专科建设,8家镇卫生院建成康复学科。实行“床旁出院”结算、“一张床”“预住院”等模式,就医体验进一步提升。教育体育方面,铁西、峄山等6个教育园区加速推进,新增学位2万个。补充教师370名,5人入选“齐鲁三名”(名师、名校长、名班主任)工程、4人荣获省特级教师。中乙联赛山东泰山金钢山队主场落户邹城,承办赛事7场,体育彩票销售突破9536万元。文化供给方面,组织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745场次,送戏下乡文化惠民演出162场。发放文旅惠民消费券80万元,举办文旅活动120余场。16个镇街文化站全部上榜省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名单。我市被列为全省智慧广电乡村工程县级试点,邹城博物馆获评国家一级博物馆。

二、存在问题

总体来看,全市经济虽保持了稳健向好、进中提质态势,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受宏观大环境的影响,以及结构性矛盾、市场供给不平衡、实体经济与网络经济交织等因素,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困难问题依然突出,主要表现在:国际环境难预料因素增多,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上升;国内市场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现象依然存在。我市产业结构仍需优化调整,煤电产业产值占比较高,高新技术产业、数字经济、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规模依然较小。部分企业营收压力较大,消费市场活力不足,房地产市场回暖较慢。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

三、下步工作措施

下步,我们将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刻领会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要求,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服务和融入新发展格局,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新标杆。

(一)聚焦集群培育,夯实新质生产力发展载体。改造升级传统产业。精细化工产业方面,以创建千亿恒信为抓手,加快推进50万吨乙醇等重点项目,构建“煤焦化—燃料化工—合成材料”全产业链,力争全年营收突破450亿元。装备制造产业方面,以打造百亿板块为重点,加快兖矿能源智慧制造产业园、济宁能源精密制造产业园、济宁港航新能源船舶制造基地建设,力争全年营收突破130亿元。培育壮大新兴产业。新能源新材料产业方面,围绕泰山玻纤产业基地,加快推进泰玻8万吨细纱、正方高性能玻纤复合新材料等项目,力争全年营收突破160亿元。生物医药产业方面,依托合成生物聚合平台、高精新医药孵化园,加快形成覆盖医药中间体、原料药、成品药的完整产业链,力争全年营收突破60亿元。机器人产业方面,以珞石、天河、达野为龙头,加快推进天河重型机器人、珞石智能制造二期等项目,力争全年营收突破20亿元。数字经济产业方面,依托京东数字经济产业园,新增纳统大数据、信息技术企业10家以上,力争全年营收突破60亿元。抢先布局未来产业。加速推进济肽高端美容肽等合成生物项目,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以恒信氢能产业基地为引领,谋划布局工业氢气装置、氢燃料电池等项目,构建氢能产业新生态。

(二)聚焦内需挖潜,拓展经济增长空间。强化投资带动。持续巩固“两新”“两重”工作优势,全力做好中央预算内投资、政府专项债券、特别国债项目等对上争取,力争更多资金分配。强化重点项目要素保障,加快1284亿元的381个储备项目实施进程,年内建成恒信50万吨乙醇、泰玻8万吨细砂等项目,以高质量项目带动高质量投资,为稳定经济增长蓄势赋能。强化消费支撑。加快推进生产性服务业专业化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多样化扩容,力争全年规上服务业企业增加10家以上、营收突破50亿元。积极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以扩大汽车、家电消费,提振餐饮零售消费为发力点,充分释放居民消费需求。实施景区焕新、市场更新、消费创新等“五新”行动,创建国家级、省级夜间文旅消费集聚区。

(三)聚焦城乡一体,提速“双百”城市建设。推进城市建设扩容提质。全力突破孟子湖片区综合开发,加快环湖路网、城市展馆、商业街区等配套项目建设,推动城区进入“拥湖发展”阶段。加快马庄、杜庄、火车站等千亩大片区开发,加快推进27处老旧小区改造,焕发老城活力。新建口袋公园4处,新增绿地面积30万平方米,争创国家生态园林城市。提升乡村振兴内生动力。推进2万亩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粮食播种面积、产量稳定在104万亩、9.7亿斤以上。持续打造食用菌、草莓、马铃薯等特色农产品品牌,力争省级以上知名品牌达到12个,新增“三品”认证2个。推动石墙等三个片区争创乡村振兴齐鲁样板省级示范区,完成25个省市级“和美乡村”建设任务。

(四)聚焦环境最优,深化高水平改革开放。打造一流营商环境。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放大“云上宠企”品牌效应,拓展“三联”改革,实现50个涉企许可事项协同办理,力争市场主体突破12万户,擦亮“同邹共赢·畅享邹城”营商品牌。构建一流创新生态。实施创新主体“小升高”“规上高企化”“高企规模化”培育,力争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均突破210家。新增省级以上创新平台8家,引育济宁市级以上高层次人才团队30个,引进青年人才4000人。全力推动省科技创新强县创建。建设一流开放高地。适时启动铁路货场搬迁,支持兖矿物流发展壮大,打造300亿级规模多式联运物流园区,加快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实施外贸企业倍增计划,力争外贸企业达到100家左右,进出口总额突破80亿元。支持珞石科技、希杰尤特尔等企业引入外资,培育新的外资增长点。持续开展招大引强,探索运用产业基金、标准化厂房等招商新路子,力争落地亿元项目45个以上。

(五)聚焦群众关切,持续提升民生福祉。夯实民生保障基础。开展就业援助月、就业创业政策“五进五送”、人才夜市等活动,多形式促进就业创业,新增城镇就业7000人、困难群体就业1500人以上。推进省级社会保险服务标准化试点建设,基本养老、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分别稳定在95%、97%左右。推动教育优质发展。投入使用铁西、峄山、太平教育园区。实施“三名”工程,加大城乡教师交流轮岗。争创全国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县、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县。加快建设健康邹城。推进人民医院、妇幼保健院、中医院“三甲同创”,深化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布局一批特色医疗专科联盟,争创省级深化医改真抓实干成效明显县,“县域心电一张网”覆盖500处村卫生室。关爱服务“一老一小”。建成市养老服务中心、鑫琦医养康养为老服务中心,增加护理型床位700张以上,争创全国医养结合示范县。积极构建“市镇联动、条块结合、协同推进”的托育服务体系。守牢安全发展底线。统筹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守牢生产安全、生态环保、信访维稳等一排底线,积极防范化解重大风险,不断提高社会治理效能,为全市高质量发展营造和谐稳定氛围。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