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0日,《山东党校通讯》刊发我校聚焦基本培训、打造“乐学”“博学”“治学”的“邹鲁学堂”培训品牌典型经验做法文章《聚焦“三学”建设 赋能基本培训》。
聚焦“三学”建设 赋能基本培训
邹城市委党校 张庆柏 吴旭晗
邹城市委党校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校工作重要论述为指引,践行为党育才初心使命,聚焦基本培训,深化教学改革,打造“乐学”“博学”“治学”的“邹鲁学堂”培训品牌,切实解决“谁来学”“学什么”“如何学”的问题,推动党校基本培训高质量发展。
一、坚持“一班一策”,规范办学流程,营造基本培训“乐学”氛围
结合基层干部实际,创新培训方式,切实解决“谁来学”的问题。组织规范,培训对象全面覆盖。精准设计发放调查问卷,围绕干部培训对象和培训需求,科学设置各类班次的时间表和培训方案,形成覆盖面广、层级合理、特色鲜明的班次体系,实现培训对象应训尽训和全员覆盖。近3年来举办全市科级干部理论研修班、全市优秀青年干部培训班、全市基层党组织书记集中轮训班等各类班次104期,培训学员2.3万余人。统筹有序,培训周期灵活多样。严格落实培训班学制要求,保障主体班次必修时长和次数。同时正视“工学矛盾”,从受训对象需求侧出发,结合实际需要“量体裁衣”“一班一策”。如围绕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产业升级、文旅赋能等专题开展“压缩定制式”培训,用较短的时间集中进行密集有效的专题培训,根据基层干部实际,弹性设置培训周期做到“长短结合”,确保干部培训有序有效。协同发力,培训主体共建共享。纵向强化联动,横向深化合作。统筹做好课程设置、师资力量的多元融合、共建共享,打造“培训共同体”。提升教学数字化水平,推动“智慧校园”和“智慧课堂”建设,运用“线上+线下”“主课堂+分课堂”“直播+录播”相结合方式,让数字化赋能的干部教育培训实现“1到100”和“100到10000”量质并举的效果。
二、严格“一课一评”,构建课程矩阵,形成基本培训“博学”体系
严把课程准入机制,落实选课—定课—备课—磨课—评课—竞课六步法评课制度,保证教学课题质量,进一步完善理论教育、党性教育、履职能力“三位一体”课程体系,切实解决“学什么”的问题。坚持传统讲授式与新式教学方式相结合,今年以来开展案例式、研讨式、体验式等新式教学课程占总课时的31.5%。强化理论武装,凝心培根铸魂。推进理论课程体系化建设,设置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党的二十大及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重大战略部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邹城实践等教学板块,专题教学达40余堂。特别是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邹城实践板块,围绕社区治理、共同富裕、科技创新等角度,打造《精细化治理 “零距离”服务——邹城市千泉街道文博苑社区治理的实践探索》《奋力迈向共同富裕之路》等案例式教学以及“现场教学+小课堂”多种教学模式,提升学员的参与感。强化党性修养,坚定理想信念。打破党性教育千篇一律的固有印象,努力让党性教育“有声有色”。在课程矩阵中,结合邹城“孟子故里”特色资源优势,设置政德教育板块,打造“课堂+现场”课程体系,构建特色党性教育专题。在课堂教学中,实行“课堂教学+现场教学+互动研讨”等方式,创新开设“歌声中的党史”、“沉浸式音乐思政课”等体验式课程,唱红歌、讲故事,重温入党誓词,过“政治生日”,使党性教育更加生动深刻、有血有肉。强化能力培训,提升善为本领。聚焦高质量发展、基层治理、文化“两创”等,打造“理论+实践”的开放式内容体系。举办圆桌派、结构化研讨、辩论赛、情景模拟等活动,让学员在模拟实战中提升能力素养。坚持学用结合,实行“课堂+调研”模式,与党校教师“强强联合”参与决策咨询。今年为学员确定了“以农业新质生产力培育助推食用菌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等4个调研课题,组织学员深入一线调研座谈,集中撰写形成高质量报告,为决策研究提供更多“金点子”“好方子”。
三、规范“一言一行”,加强学员管理,严肃基本培训“治学”规矩
近年来,邹城市委党校严格落实班主任工作职责,全面统筹协调培训班次教学管理和服务保障工作,切实解决“如何学”的问题。一方面践行初心“有温度”,推行全过程跟班管理制度。一是当好“勤务员”,做好开班准备。提前发布开班温馨提示,开班前提前至少一小时到岗,确保各项工作准备就绪。二是当好“引导员”,做好全程跟班。坚持全程跟班听课,确保党校讲台无杂音。坚持全程跟进课堂教学,确保做好课前研讨准备、课堂言之有序、课后总结提升。三是当好“管理员”,做好复盘总结。坚持问题导向,对整个培训工作“把脉问诊”,总结经验,复盘分析,不断提升学员管理的质量和水平。另一方面严格管理“有力度”,构建全链条学员管理机制。强化全方位学员管理,落实从严治校要求,不断完善培训管理、考核评价等机制。严控出勤率,采取定点考勤和不定时抽查考勤方式。制定《学员量化考核办法》《班主任工作管理办法》,实行模块评价法,建立考试考核制度,从理论学习、党性教育、研讨交流等方面进行评价打分,建立多方位全立体整体评价方法,相关工作经验被《中国组织人事报》刊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