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党校报》刊发我校教师调研报告《运用“千万工程”经验 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以邹城市为例》
发布日期:2025-02-18 信息来源:邹城市委党校 浏览次数:


2月16日,《山东党校报》第5版“哲学社会”刊发我校教师汪彤珊撰写的调研报告《运用“千万工程”经验 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以邹城市为例》。


原文如下:


运用“千万工程”经验 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

——以邹城市为例

汪彤珊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健全推动乡村全面振兴长效机制”。“千村示范、万村整治”(以下简称“千万工程”)是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期间亲自谋划推动的一项重大工程,在打造美丽乡村、推动全面乡村振兴、建设美丽中国上取得了丰硕成果、积累了先进经验,有效探索了一条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为切入点,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科学路径,实现了美丽生态、美丽经济、美好生活有机融合。邹城市作为全国百强县和农业大县,结合实际学习运用“千万工程”蕴含的工作方法,坚持统筹谋划,突出党建引领,在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奋力打造乡村振兴齐鲁样板引领区方面,进行了一系列探索。

一、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的邹城实践

近年来,邹城市学深悟透“千万工程”经验,学习运用蕴含其中的坚持党建引领、人民至上的原则立场,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创新理念,坚持因地制宜、系统推进的科学方法,坚持统筹协调、塑形铸魂的战略思维,坚持循序渐进、久久为功的务实作风,在乡村振兴方面取得了新成效。

党建领航点燃红色引擎。坚决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重要指示要求,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引领作用,深入实施“百区千村”三年行动,打造全省乡村振兴齐鲁样板。深化“头雁领航”行动,开展乡村振兴专题培训,推动村支部书记成为致富“领头雁”;大力推行村党组织领办合作社,构建村集体、经营主体、农户多方长期共赢的利益联结机制,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带动群众致富增收;实施“强村共富”行动,探索建立“跨村联建”“村企共建”“农业托管”等共富机制,推动抱团发展、连片振兴。2024年,邹城市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2.45亿元,其中,20万元以上村庄269个,50万元以上村庄123个。

特色农业赋能产业振兴。坚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做大做强“一菌一渔一茶叶、两薯两莓仨桃”十大主产业。在政策、人才、基础设施、金融等方面支持助力特色产业高质量发展。食用菌种植面积已达2600万平方米,年产鲜菇38万吨,带动3.6万群众就业增收,“邹城蘑菇”以41.25亿元品牌价值成功上榜“2023中国食用菌区域品牌价值榜单”。此外,草莓、土豆、金银花、蓝莓等特色农产品发展势头强劲。截至目前,邹城已打造“邹城蘑菇”“看庄土豆”“中心草莓”等多个特色农业品牌,获评中国农业品牌目录品牌2个、全国名特优新农产品3个、省级知名农产品企业品牌11个,有力地推动了全市农业产业争相斗艳、“开花结果”。

文化繁荣凝聚振兴力量。乡村振兴,塑形是基础,铸魂是关键。邹城市以农民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不断拓展乡村文化的内容、形式和空间,凝聚乡村振兴精神力量。夯实筑牢文化阵地,高标准建设镇村两级综合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孟子学堂、农家书屋,构筑覆盖全镇的“15分钟文化生活圈”;做强乡村文化产业,做优做精“邹东深呼吸”旅游品牌,培育康王谷花世界等10家农文旅融合型“小巨人”企业,建设85个乡村精品文旅示范样板,培植150家乡村文旅品质小店,打造文化产业赋能乡村振兴的邹城样板;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依托“孟子乡音·振兴乡村”村歌计划、“两节一晚”等公共文化服务品牌,举办四季村晚、村歌大赛、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扎实开展文明家庭和“美丽庭院”创建活动,以优良家风激活乡村文明新风。

生态惠农建设和美乡村。绿色生态是乡村振兴的鲜明底色,邹城市创新实施人居环境整治“四季战役”,深入开展村庄清洁行动,高标准建设打造了太平国家湿地公园、城前镇越峰山景区以及时枣行、葛炉山等省市级宜居宜业和美乡村140余个。逐步提高基本公共服务质量,加快发展城乡学校共同体、紧密型医联体、养老服务联合体建设,让农民就地过上现代文明生活。开展乡村物业服务工作,不断探索乡村物业精准化服务新模式,打造“邹乡物业·诚心为农”服务品牌,并入选山东省农村改革典型案例,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持续提升。

二、邹城市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的短板差距

认知水平缺乏高度。有些党员干部片面认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仅限于人居环境整治,没有站到“这是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法宝”这一高度来认识。结合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还有差距,特色亮点还不够鲜明。

产业发展规模尚待提升。产业项目多以特色种养殖和农旅为主,乡村新产业新业态培育不足。领军型、链主型农业龙头企业相对偏少,在发展农业全产业链、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等方面还需加大力度,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路径还需拓宽。

人才等要素保障不足。土地、资金、政策等乡村发展的要素保障还不到位,一些项目难以落地。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劳动力等要素流失严重,善经营、懂技术、会管理的人才,特别是优秀青年人才缺乏。

群众主动参与意识缺乏。“千万工程”建设主体是农民群众,但部分工作推进与群众的需求融合度不高,存在“干部干、群众看”的情况,农民群众参与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的积极性、主动性有待加强。

三、践行“千万工程”的乡村振兴路径探索

乡村振兴是一项统领农村发展全局的系统工程,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和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的好经验好做法,将其转化为推动乡村全面振兴,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思路举措。

坚持党建引领,协同共建,打造示范样板。要坚持大抓基层的鲜明导向,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一是牢固树立“一盘棋”的思想。落实五级书记抓乡村振兴责任制要求,压实各级乡村振兴第一责任人责任,紧盯重点任务,以钉钉子的精神层层抓好落实。完善考核督促评价机制,将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纳入乡村振兴战略实绩考核的重要内容,相关结果与年终考核挂钩,倒逼责任落实。二是强化“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理念。乡村振兴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要保持历史耐心,防止急于求成、急功近利,要科学合理编制、完善“千万工程”建设规划、城乡融合发展规划,形成一体设计、全面覆盖的乡村建设规划体系。保持一抓到底的韧劲,一张蓝图绘到底,避免无序发展、反复折腾。三是汇聚“万众一心加油干”的力量。提升基层党组织动员能力,坚持“政府主导、群众主体、社会参与”原则,充分尊重群众意愿,广泛发动、引导动员农民群众积极参与村级公共事务,形成政府精心谋、扎实做,农民群众积极参与、主动配合的工作局面,统筹社会组织等各方力量参与乡村振兴工作。

促进产业融合,联农共富,拓宽增收路径。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坚持以“工业思维”抓农业,打造地域特色鲜明、业态类型丰富、创新创业活跃的乡村产业发展高地。一是打好“特”色牌,健全产业链。坚持“强龙头、补链条、兴业态、树品牌”,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培育更多“邹字号”品牌,加快预冷烘干、储藏保鲜、现切包装等加工设施建设,推进农产品生产和初加工、精加工协同发展,将增值收益更多留在农村、留给农民。二是唱好“产”字歌,形成竞争力。推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产业深度融合,引领食用菌等特色产业向工厂化、数字化、智慧化发展,打造省级以上智慧农业应用基地;持续推动标准化生态循环养殖,加快推进建设福兴农牧肉鸭养殖等一批工厂化养殖项目;扎实推动康源领鲜、泉喆食品等重点项目建设,做到点上突出、面上开花,以项目支撑带动产业全面提升。三是念好“新”字诀,培育新业态。通过农业功能的横向拓展,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加快形成“农业+”多业态发展态势,培育生态旅游、亲子研学、休闲康养、农村电商、体验农业等业态模式,结合民俗文化、特色手工等开发乡村数字文化产品和文化市集,提升乡村经济、生态、社会、文化等全方位价值。

深化改革兴农,创新共治,释放内生动力。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持续深化农村各项改革。一是深化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与省农担、融鑫担保的对接沟通机制,推进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标准化建设,探索农村产权权能拓展路径,构建“区块链+农村产权交易”系统,打造数字化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进一步盘活农村资源资产。二是健全要素支撑机制。加强涉农资金整合,深化政金企合作,持续推动农业设施贷款、齐鲁富民贷、大田托管深入开展。积极盘活农村闲置资源,及时梳理乡村振兴政策扶持清单和任务清单,推动农业农村、自然资源、水务、交运等涉农资金向乡村建设集聚倾斜,助推乡村振兴。三是完善人才引育机制。加强“新农人”全链条培育,充分利用好高等职业院校等师资力量,大力培养乡村管理人才、运营人才、农业生产经营人才等,加快培育乡土专家、乡村工匠和一批具有创新型、复合型“新农科”人才和经营主体;加大保障力度,对农业科研人才、创业人才给予土地、资金、设施等方面的支持,助力各类人才干事创业,夯实人才根基。

提升治理效能,融合共享,焕发崭新气象。要坚持因地制宜、全域提升,绘就和美乡村新图景。一是突出“大美”绘色。持续深化“百区千村”三年行动,健全农村生活垃圾、污水、厕所管护机制,加强对村庄风貌的整体性、协调性和特色性塑造;持续提升农村人居环境的“含金量”“含绿量”,深化“美邹美家·庭院+”行动,统筹和美乡村与美丽城镇、美丽田园、幸福河湖一体化建设,打造美丽乡村风景线,推进乡村有机更新。二是提升“人文”塑形。加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打造“尚德邹鲁·和美儒乡”文明实践示范带;充分利用好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孟子学堂、文体广场等资源,加强村级文化队伍建设,引导开展类似村歌、村晚、村超等群众性文化活动,深化“反对浪费、文明办事”移风易俗行动,培育文明乡风。三是推进“善治”融合。始终从农民群众的角度思考问题,聚焦群众急难愁盼办好民生实事,完善党组织领导的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乡村治理体系。持续深化“邹乡物业·诚心为农”乡村物业服务品牌打造,推动群众由被动管理向主动提升转变,提升乡村治理现代化水平。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