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后常见五大安全风险
1.人员心态不稳
从假期状态进入紧张工作状态,人员工作量增加、情绪不稳定、注意力不集中,极易出现违章作业或违规操作。
2.生产组织困难
企业关键岗位人员不能准时返岗,导致生产组织混乱。
3.人员能力不足
新上岗、轮岗、换岗人员可能增多,不熟悉设备操作规程、不掌握安全作业规范。
4.特种设备故障
个别特种设备因停运停用较久,维护保养不到位,可能存在安全附件损坏或故障、监测报警设备不正常等问题。
5.作业环境变化
企业假期停工停产,作业环境条件可能发生变化,如设备设施破损等。
除了要防范上述五大安全风险外各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还应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安全防范措施落实节后复工复产安全工作要求
复工准备“五个一”
1.精心组织一次安全生产“开工第一课”
企业复工要根据特种设备类别和特征,梳理好对应的风险点,按照安全技术规范要求并结合各个岗位的安全责任要求,做好作业人员上岗前安全教育培训。特种设备安全管理人员和作业人员要学习安全方面法律法规知识,清楚设备安全状况,熟悉设备工作条件、操作规程和使用维护保养要求及注意事项,掌握应急处置方式方法。对于未取得特种设备作业人员证的新招和转岗员工禁止上岗操作。
2.开展一次特种设备典型事故案例警示教育
各特种设备使用单位在复工复产前,应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和岗位特点,组织员工开展一次特种设备典型事故案例警示教育,以案示警、以案为戒,谨记血的教训,切实加强节后复工复产安全生产,严防各类事故发生。
3.开展一次安全专题班前会
班组是企业安全管理的基本单元,是安全管理的“前沿阵地”,抓好班组安全建设至关重要。各特种设备使用单位要组织、指导和督促生产班组开展一次安全专题班前会。结合岗位实际,班组长应把生产任务、隐患排查、危险因素辨识及应对措施等要点提前向班组成员交代清楚。
4.全面进行一次设备安全检查
各特种设备使用单位要制定并落实复工复产工作方案、应急处置方案和安全检查清单,将隐患排查治理作为复工复产前的核心工作,对所使用的特种设备、安全防护设施、应急救援设施以及存在重大安全风险的场所、环节、部位等进行全面系统检查,做到不留隐患盲区死角、不走形式过场。重点关注设备使用登记、定期检验以及是否存在破坏损伤情况,各类安全附件和安全保护装置校验情况以及功能是否正常。安全隐患整改做到责任、措施、资金、时限、预案的“五落实”,实现闭环管理。对隐患不消除、安全无保障的特种设备,坚决不投入使用。
5.认真制定一套安全防范措施
复工复产的特种设备使用单位要认真分析复产复工期间各种危险因素,结合本单位特种设备使用状况,制定安全防范内容、设置风险警示标识、配备安全防护和应急保障装备、完善应急处置预案、开展应急救援演练。对新投入设备的运行调试方案要严格审查,设备启动、试运行前撤离现场无关人员,条件不具备、安全防护措施不到位,不得匆忙调试运行。
依据各类设备特点开展重点检查
1.锅炉
是否检验合格,锅炉房环境和警示标志等是否符合要求;锅炉本体、辅机附件、附属管道等外观是否正常;安全阀、压力表、液位计等安全附件是否在校验/检定有效期内;停用时间较长的锅炉在启动前是否按规定调试、检查,启动后是否按操作规程逐步提高负荷;锅炉配置的联锁保护装置是否正常;水位、压力、温度等显示是否正常、是否在额定参数范围内等。
2.压力容器
是否检验合格,设备间环境和警示标志等是否符合要求;安全阀、压力表等安全附件是否在校验/检定有效期内,爆破片是否在铭牌标注的使用期限内;快开门式压力容器的安全联锁装置是否有效;压力、温度等显示是否正常、是否在额定参数范围内等。
3.压力管道
是否检验合格,是否按规定开展年度检查;巡查管道沿线,保温层是否完好,法兰、三通、接头等处是否牢固;安全阀、压力表等安全附件是否在校验/检定有效期内;压力、温度等显示是否正常、是否在额定参数范围内等。
4.电梯
是否检验合格,警示标志、安全须知等是否齐全;轿厢内紧急报警和对讲装置是否正常,门防夹装置是否有效;控制面板、呼梯按钮等是否有效,电梯平层是否正常;机房、通道(通道门)、应急救援装置和救援程序是否符合要求;电梯制动器等部件是否正常;自动扶梯和自动人行道急停开关是否有效、标识清晰等。
5.起重机械
是否检验合格,警示标志、安全标识或说明是否齐全;主要受力构件是否有明显的腐蚀、裂纹、塑性变形等异常情况;紧急停止开关、行程限位、漏电保护器等安全保护装置是否完好有效等。
6.场(厂)内专用机动车辆
重点排查轮胎、货叉、护栏、门架的磨损情况,确保无开裂、变形和严重磨损,安全带是否完好;排查车辆制动装置是否有效;排查作业人员长期离岗,是否存在安全意识下降,违规违章作业等问题。
7.大型游乐设施
重点排查安全压杠、安全带等乘客束缚装置、限速装置和制动装置。严格执行每天当班前的安全检查和安全保护装置功能试验,适当增加每天当班前的全程闭环空载运行试验次数。要加强操作人员的心理健康引导和岗位教育培训。做好应急预案,做好乘坐注意事项安全警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