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党校报》刊发我校教师调研报告《以文化为根 筑基层之基——邹城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与思考》
发布日期:2025-03-17 信息来源:邹城市委党校 浏览次数:

3月16日,《山东党校报》第5版“哲学社会”刊发我校教师王道珍、程伟萍撰写的调研报告《以文化为根  筑基层之基——邹城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与思考》。


原文如下:

以文化为根  筑基层之基

——邹城市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的实践与思考

王道珍 程伟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治理好今天的中国,需要对我国历史和传统文化有深入了解,也需要对我国古代治国理政的探索和智慧进行积极总结。”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层社会治理,要抓住“人”这个核心,聚焦重点领域和社会治理难题,用群众听得懂的语言、喜闻乐见的方式,让优秀传统文化在融入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一、邹城市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的探索实践

(一)创新融入民生服务,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精度

坚持“四治融合”。讲信修睦、亲仁善邻是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交往之道。邹城市凫山街道海悦社区打造“海纳百川·悦邻悦己”社区党建品牌,依托社区党建综合体,贯彻自治、德治、法治、共治“四治融合”的社区治理理念,成为全国首批青少年“零犯罪、零受害”试点社区、省级文明社区。

树立“家人”理念。凫山街道践行孟子“一家仁,一国兴仁”的理念,推动“生人社会”变“熟人社区”,以“一家人”社区治理为载体,创新“大走访拉家常”“周二说事日”等邻里活动,构建起“家人共治、家风共树、家事共商、家园共建”的基层治理格局,各社区围绕“一家人”工作品牌,深化提升了铁西社区“红管家”、石家庄社区红色物业党建联盟、海悦社区“12365”党建综合体等党建工作品牌,推动党建引领基层治理高质量发展。

聚力文化惠民。邹城市以文化惠民为抓手,变“送文化”为“种文化”,通过基层文化建设丰富基层文化活动,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乡风文明建设和文化活动中,不断改善群众文化生活,凝聚群众文化力量。开展“母亲节中国范过节仪式”“少年孟子读书班”“四季村晚”为主题的惠民、乐民系列文化活动,充分发挥孟子学堂、农家书屋、“种文化创生活”希望小院等阵地作用,村歌社舞、手造文创成为邹鲁大地上的亮丽名片。2023年以来,“孟子乡音”文化惠民演出已完成近2000场,覆盖邹城614个行政村,覆盖率达到100%。

(二)创新融入矛盾调处,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温度

打造“和为贵”治理品牌。邹城市将孟子“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理念融入基层社会治理,深入推进“一站式”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工作体系建设,组建了“和为贵”邹城市社会治理服务中心,将大量矛盾纠纷化解在网格、村(社区)、镇(街道)、市,实现“矛盾不上交、服务不缺位”,走出了一条具有邹城特色的基层社会治理新路子。

创新议事协商形式。峄山镇大庄二村党支部积极创新社会治理模式,搭建“话匣子”“喝茶室”“议事厅”“叙礼厅”“和事团”“线上办”六个平台,探索实施汇、集、议、办、评“五步工作法”,致力打造议事协商“和事堂”,充分激发村民参与村庄建设的内生动力,被评为民政部全国农村社区治理实验区示范村。

(三)创新融入家风民风,提升基层社会治理深度

传承孝善文化。邹城市钢山街道后八里沟村围绕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挖掘特有的宋氏家风家训等历史文化资源,将“孝善”文化融入村庄治理,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变成村民凝心聚力干事创业的精气神。

培育文明民风。邹城发扬“乐民之乐”信念,以文明城市创建为契机,以传统节日为重点,组织开展“迎春送福”“情暖端午”等文明实践主题活动。围绕建设美丽乡村、幸福社区、书香校园等六大领域,着力打造“孟子故里·乐民家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两创”品牌,聚力打造更优人文环境,擦亮邹城城市文明底色。目前,全市共创建全国文明村2个。钢山街道后八里沟村入选第三批全国村级“文明乡风建设”典型案例。

弘扬时代新风。邹城市传承“仁民爱物”理念,丰富提升“儒润邹城·崇善致美”美德教育品牌内涵,建立“1+16+N”志愿服务体系、着力构建“15分钟志愿服务圈”,培树“泉小哥”“管得宽”等20余个优秀志愿服务品牌。目前,全市20余万名志愿者以专业化、项目化、品牌化的服务深耕社会治理,以实际行动传播党的创新理论,弘扬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时代新风。

四)创新融入干部教育,提升基层社会治理力度

打造政德教育品牌。邹城市用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干部队伍素质,着力打造“气养浩然·行守规矩”政德品牌,以建设国家级干部培训基地为目标,采取专题授课、现场教学、现场体验等教学模式,面向全国党员干部开展政德教育培训,培养忠诚、干净、担当的干部队伍。

擦亮清廉邹城名片。邹城市充分发挥廉洁文化在基层治理中的作用,不断为基层治理注入“廉动力”。邀请儒学大家讲授《从仁爱之心到廉洁之行》《孟氏家风与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等精品课程,排演《断机教子》《孟子黜妻》等系列短剧,以孟庙官箴碑为主题创作短视频进行全网传播,建设集教育性、科技性、体验性于一体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廉洁教育馆,久久为功把“清廉邹城”金色名片擦得更亮。

(五)创新融入基层党建,提升基层社会治理高度

党建引领促发展。邹城市积极探索将孟子“出入相友,守望相助”思想融入基层党建,全面推进城市社区“守望相助 幸福家园”建设,构建起以党建为引领,以民情全收集、诉求全掌握、服务全方位为目标的工作机制,努力把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引领基层治理的坚强战斗堡垒。相关做法获评全国创新社会治理典型案例、全国社区治理优秀案例。

党建引领惠民生。邹城市秉持孟子“民事不可缓也”的思想,实施“镇村治理创新、街道赋权扩能、网格优化提升、楼栋提质增能、党员中心户集中挂牌”五项行动,将基层治理各个层级的工作重心转移到抓党建、抓治理、抓服务上来。在农村,组织成立乡村物业服务队160支,以“维修维护、实用培训、跑腿代办”等基础服务为切入口,帮助村民解决身边事。

二、存在的问题

(一)融入认识还不够充分。基层文化建设缺乏长远的设计与规划,一些地方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基层治理现代化中的重要性认识不够,或者仅仅认为重要,但缺乏落实于行动中的制度性安排。真正改变人们对这一问题重要性的认识需要一个过程,存在制约因素。

(二)融入制度还不够完善。缺乏政策和资金支持,目前大多数传统文化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的做法都处于试点阶段,对于怎样融入,尚未形成系统的、明确的、成熟的规划与经验。

(三)融入主体还不够明确。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层治理的落实主体不明确,无论是社工部还是文旅局都没有推动这一工作的具体职责,由此造成工作推动慢、治理效果不明显。

(四)融入路径还不够丰富。一是融入载体不够。能够承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层治理的平台不够丰富,创新做法较少,缺乏更有效的实际活动做支撑。活动多集中在官方层面,并没有真正落地于民间。二是融入形式简单。在实际工作开展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实结合的契合点发掘不够,结合形式较为传统,且大多流于表面,没有真正发挥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效能和感召力,实现寓教无形的效果。

三、推动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基层社会治理的思考与建议

(一)以党建为引领强基赋能,凝聚合力促发展

一是强化制度建设。各级党委、政府要从更高的角度、更深的层次去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秀特质,将其融合到基层治理的具体实践中,作出更多制度化的安排,从而打造出具有新时代气息、与当地实际相契合的地方特色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基层治理“双向驱动”。二是发挥政府主导。基层政府要高度重视地方文化史料的挖掘与传承工作,积极鼓励群众参与地方文化活动,开展民间研究,唤醒群众内心最深处的本土文化记忆,引发共鸣。同时,要加强调研,积极发现和调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在激活发展动能、提升发展品质中的作用,明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基层社会治理相结合的重点领域,深入研究传播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制定长期发展计划,推动文化建设和文化治理。三是加大考核力度。在对基层治理的考核中,增加涉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的评价,对于发挥作用突出、形成良好社会效益的基层党组织给予考核奖励,‌通过具体案例分析传统文化融入基层治理的实际效果。例如,凫山街道文圣社区的“孟子故里的色彩蹴鞠”、千泉街道的“泉小哥”、钢山街道的“管的宽”品牌,都是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解决基层治理的难题,形成了治理品牌‌。

(二)以自治为基础共治共享,激发活力促和谐

一是创新用好村规民约。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村规民约,实现传统道德约束和村民自治有效结合。如后八里沟村、大庄二村把“孝敬父母、和睦邻里、厚养薄葬”等传统道德规范写进村规民约。村规民约由村民参与制定、共同遵守并相互约束,由此调动村民参与乡村治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深化村民说事制度。村民自治的关键在于通过挖掘和引导群众的内在力量解决群众自己的问题。成立议事协商理事会,由村党支部书记牵头,将德高望重、办事公道的老党员、老干部等纳入其中,发挥人熟地熟情况熟的优势,当好“和事佬”,让基层治理切实有力。三是做实文化惠民工程。加大财政投入,对文化体育健身设施进行不断补充和更新,让群众文化娱乐生活有舒适的场所。举办“村超”“村晚”等群众性文体活动,让农民登舞台、当主角。以更加灵活的方式开展文化下乡活动,让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让文化真正落地于大众生活。

(三)以德治为支撑春风化雨,倡导文明促善治

一是注重典型示范带动。充分挖掘本地的历史传统、英雄人物、道德模范等人文资源,让优秀的传统文化、榜样的故事在新媒体平台上得到宣传,让人们在优秀文化的熏陶中,接受正确的舆论引导,提高整个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平。比如,大庄二村注重弘扬传统孝道文化,连续31年开展以“好婆婆、好媳妇”等为主要内容的评选表彰活动,形成学习道德模范、努力争做先进的良好氛围。二是注重文明乡风培育。基层党组织要创新移风易俗的方法路径,充分激发和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力量,利用文艺下乡等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大移风易俗宣传教育力度,对婚丧陋习、天价彩礼、老无所养等不良社会风气进行治理,不断树牢“崇德向善、勤俭节约”文明乡风。三是注重志愿服务创新。积极探索志愿服务长效工作机制建设,常态化开展志愿服务品牌活动,不断推进群众需求与志愿服务供给有效对接。创新志愿服务激励机制,通过精神、政策、物质等方式,给予志愿者一定奖励,让“无形之德”变为“有形之得”,激发群众参与志愿服务的积极性,提升志愿者的获得感和社会认同感。

(四)以法治为保障定纷止争,规范行为促稳定

一是营造法治文化宣传氛围。多举措加强法治文化建设,让法律更好地融入百姓生活。例如:打造覆盖城乡的法治文化阵地。在主题公园、广场、街区等的建设中融入法治文化元素,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宪法法律知识与公园自然景观有机结合,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法治、接受法治。二是创新法治文化宣传形式。运用“民俗+普法”“非遗+普法”等模式,实现法治文化和传统文化的共融共促,将法治元素以新的生机和活力融入群众文化生活中,让普法宣传更接地气、更受群众喜爱。三是解锁矛盾多元化解路径。做实“和为贵”社会治理品牌打造工作,充分发挥各级“和为贵”调解室作用,将“和为贵”的理念融入在讲法律、察民情、解民忧、惠民生的过程中,通过面对面与群众交流沟通,把问题解决在群众“家门口”,全力打造“无讼村(社区)”。

(作者单位:中共邹城市委党校)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