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用“算力”赋能“脑力”
发布日期:2025-03-18 信息来源:邹城市政府办公室
      随着DeepSeek国产大模型席卷全球,各地政务系统争先引入人工智能工具提高工作效能,大模型应用逐渐成为各地领导干部履职尽责的“必修课”。人工智能赋能各行各业,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也对党员干部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把准用好人工智能的发展规律和特点,善用人工智能“算力”赋能党员干部“脑力”,将新技术恰当地运用到本职工作和服务人民群众的实践中。

      善用“算力”,要在转变思维方式。新技术的更新换代不仅仅是工具的升级,更根本的是思维方式的进化。当前,不少基层干部面临着新兴产业迭代升级、民生服务需求多元化等多重压力,倘若固守传统工作模式,无异于在数字时代的湍急河流中划动木质船桨,不仅效率低下,而且难以应对复杂多变的现实挑战。要从战略高度认识人工智能的重要性与其深远影响,将工作重心从梳理数据、文字堆砌转向战略思考,把人工智能的强大计算能力与自身的经验智慧深度融合,从“操作工”转变为“设计师”,推动治理模式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转变。
       赋能“脑力”,旨在提升决策能力。人工智能能在短时间内快速分析问题,辅助党员干部进行精准研判,提高决策效率。例如,在城市管理中,通过人工智能分析交通流量、环境数据等,可以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治理效率;在公共服务领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精准识别群众需求,能够实现个性化、高效化的服务供给。这种融合不仅提升了治理的科学性,也为解决复杂社会问题提供了新思路。要主动适应这一趋势,打破传统思维定式,善于运用“算力”拓展“脑力”的边界,让AI成为辅助决策、分析问题、推动工作的帮手,推动治理能力向更高水平迈进。
       提升实力,根在厚植为民情怀。学习人工智能,既要着眼于“术”,更需放眼于“道”。党员干部学习人工智能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人民群众,对技术的应用不仅要体现在提高工作效率上,更要体现在解决群众实际问题上。要善于将新技术与群众需求相结合,找准人工智能应用的切入点,切实解决群众的痛点难点问题。要牢记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善于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优化办事流程、提高服务效率,切实将技术转化为服务群众的实际成果,不断增强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