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强化全链条闭环监管推动水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发布日期:2025-04-14 信息来源:市生态环境局

近年来,邹城市坚决扛起“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政治责任,坚持“源头防控、过程治理、末端监管”一体发力,全链条、闭环化织密筑牢水生态保护屏障,全面提升水环境治理效能,扎实推动水环境质量持续向好。

一、强化源头防控,筑牢河湖生态屏障。委托第三方对重点河流、考核断面、入河排污(水)口以及污染源进行深入摸排,掌握主要河湖排污(水)口的分布状况,摸清污水排放规律,形成了包含涉水企业、养殖场等458个点位的重点水环境管理因子“一张图”,为全市水生态环境实施精准化、“点穴式”治污提供有力保障。持续推进监测信息化、巡查常态化、问题可视化,在重要河段、敏感水域设立视频监控点313处,指导涉水企业填报智慧环保监管系统,在15家重点企业入河排污口安装视频监控,实现24小时全天侯在线监管,做到全面准确了解水质各项指标参数。

二、强化过程治理,提升污水处理效能。投入9.17亿元,组织煤炭、电力、制药、造纸等7家企业实施外排水全盐量治理工程,新建反渗透、蒸发、结晶等7处大型除盐设施,处理后的外排水稳定达标。围绕构建废水循环利用体系,投资10亿元实施了邹城市供水能力提升工程,每年可实现中水回用量约3200万方,有效减少了废水排放量。实施污水处理厂提标升级。严格落实“两个清零,一个提标”工作要求,对第二污水处理厂进行提标改造,采用“生化系统强化+深度处理提升”工艺,改造完成后,日处理规模可达6万吨/天,并成为济宁市第一家通过工艺提升达到地表水准Ⅳ类标准的污水处理厂。

三、强化末端监管,守住水质改善底线。在白马河鲁桥国控站基础上,陆续建成黄路屯省级、县界市级水质自动监测站并投入运行,进一步完善了水质自动监测网络,每月对全市16个镇域河流监测断面进行监测考核,每季度对49个水功能区开展水质监测,做到实时掌握白马河及支流水质状况。认真落实“河湖长制”,明确市级河湖长8名、镇级河湖长232名、村级河湖长499名,739名河湖长信息全部录入管理系统,覆盖全市所有河流湖泊,实施“线上+线下”双线监管,实行“发现问题、建立台账、限期整改”闭环管理,实现执法检查不留死角。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