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创新突破产业边界,以传承激活文化基因。近年来,“孔孟之乡、运河之都”济宁在高端制造、绿色能源、文化传承等领域展现出强劲的发展动能。4月12日,“行走黄河”行进式主题采访活动媒体团走进济宁。从珞石机器人到新能船业,从尼山圣境到鲁源村,这座千年古城正以科技为引擎、文化为纽带,探索出一条传统与现代交融的转型之路。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从智能制造、绿色船舶、文旅融合三个维度,看见了一个以创新驱动实现产业升级与文化振兴的济宁,以及将科技创新与人文精神深度融合,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可持续性的济宁。
绿色船舶制造的“中国方案”
传统产业转型并非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需要从设计理念、生产模式到产业链生态的全方位重构。作为全国首个内河新能源船舶制造基地,新能船业以“绿色智能化造船、造绿色智能船舶”为核心理念,探索出一条兼顾环保与效益的发展路径。目前,新能船业制造的新能源船舶远销东南亚、欧洲等地。
山东新能船业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吴则成告诉山东商报·速豹新闻网记者,一辆新能源船舶充电时间从原来的8小时以上已缩短为半小时以内,有力提升了船舶的有效运行时间。“目前,已经在梁山港、龙拱港各建设一座1MW换电站,正常运营电船一艘,在建5艘,设计5艘,初步构建起全球首个规模化落地的新能源船舶换电体系。”
近年来,新能船业创新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船型、新标准、新模式,全面对标海船生产工艺,采用自主可控的智能化解决方案,建设数字化车间、智能化工厂。据介绍,新能船业致力于打造以“节能、环保、经济、高效”为特征的4E绿色智能船舶,研发适应多种应用场景需求的内河标准化船舶系列新产品,积极引领内河船舶制造“数智化变革”。
项目的成功离不开产业链深度协同。宁德时代提供动力电池技术,中集集团贡献船舶制造经验,济宁能源发展集团则依托本地资源优势推动项目落地。这种“技术+资本+场景”的模式,确保了从研发到量产的快速转化。目前,基地年产能达240艘,年产值33亿元,带动就业超千人,成为山东省新旧动能转换的标杆工程。
新能船业参与的“绿色智能船舶发展规划”被列入山东省海工装备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方案,项目更斩获“绽放杯”5G应用全国一等奖。“今年我们的订单是100艘,要开工125艘,我们的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山东新能船业有限公司董事长助理刘玉龙介绍,目前仅京杭大运河济宁段还有数千艘柴油船,根据当地将淘汰15年船龄以上船舶的政策,有1200余艘已达到该标准。此外根据海外调研,“越南等地市场也很广阔。”
国产工业机器人的“独角兽”突围
成立于2015年的珞石(山东)机器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仅用8年时间便跻身行业前列,成为估值最高的未上市工业机器人企业之一。其突围路径,映射出中国科技企业从“跟随”到“引领”的蜕变逻辑。
走进“遍地”都是机器人在忙碌的车间里,珞石(山东)机器人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王皓表示,技术自主化是600项专利背后的研发底气。珞石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平台化产品和自主知识产权。公司研发团队80%以上为硕士及以上学历,成员来自东京大学、加州理工等全球顶尖高校,形成了一支跨国的技术攻坚力量。截至目前,珞石已掌握600余项发明专利,覆盖机器人控制系统、高速高精算法等关键领域。其自主研发的协作机器人,在精度与安全性上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成为工信部认证的“链主企业”。
来自资本市场的青睐进一步印证了珞石的技术价值。目前,公司累计融资超15亿元,投资方包括国家制造业转型升级基金、顺为资本等头部机构。2024年,珞石被纳入证监会科技企业上市绿色通道,计划2025年底登陆科创板。与此同时,其智能制造产业园二期将于2025年投产,预计年产5万台工业机器人,年产值达20亿元。这一产能扩张不仅服务于国内制造业升级,更瞄准全球市场,推动中国机器人从“国产替代”走向“全球输出”。
珞石用实践表明,在高端制造领域,唯有持续投入研发、打通产学研链条,才能在国际竞争中掌握话语权。面对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深度融合的趋势,珞石正筹建“具身智能创新中心”,联合北大、东京工业大学等高校,探索机器人感知、决策与执行的闭环能力。这一布局直指工业4.0的核心需求——让机器人从单一执行工具升级为具备自主适应能力的智能体。此外,珞石计划通过“爆款产品”策略,针对医疗、商业等细分场景推出定制化解决方案,进一步扩大市场份额。
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旅的“双向重塑”
在机器轰鸣与船舶制造的工业图景之外,济宁的另一张名片——儒家文化,正通过尼山圣境与鲁源村的联动开发,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这两大项目以“创造性转化”为方法论,将传统文化转化为可体验、可消费的现代文旅产品。
尼山圣境的成功在于其“场景化叙事”能力。72米高的孔子像、荣获鲁班奖的大学堂,不仅复现了儒家礼制空间,更通过《金声玉振》演艺、尼山世界文明论坛等活动,让传统文化“活”起来。自2018年开园以来,尼山已接待游客750万人次,承办央视中秋晚会、世界互联网大会等国际活动十余次。2023年,央视20余次报道将其定义为“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的标杆”。
毗邻尼山的鲁源村,则瞄准“中国研学第一镇”的定位。通过复原“古昌平乡”历史风貌,打造全龄段研学课程、文创工坊、沉浸式剧场,鲁源村将“游”与“学”深度融合。2025年全面开园后,其37万平方米的体量可容纳教育、文创、旅游等多元业态,形成“景区+社区+校区”的共生模式。
传统文化并非只能静态保存,通过现代转化与产业赋能,可以成为经济增长与文化自信的双重引擎。无锡灵山文化旅游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曲阜尼山文化旅游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君毅介绍,鲁源村项目与尼山圣境是一体化的,“我们总体的创意定位,一是世界级的人文旅游目的地,二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体验基地”,将围绕“大文旅”+“大教育”的产业来做开发,将集聚文化体验、演绎互动、教育培训、研学游学以及文创开发等,不仅要打造成文化高地,也是一个产业高地。
总体来看,尼山与鲁源村的联动,超越了单一景区的范畴。尼山提供文化IP 与流量入口,鲁源村承接产业落地与消费延伸,二者共同构建起“文化标志区—文化产业区—文化体验区”的全链条生态。这种模式不仅提升了区域文旅附加值,更通过就业带动、非遗活化等方式,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动力。
信息来源: 山东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