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安全教育日丨守护国家安全 你我皆是主角
发布日期:2025-04-20 信息来源:市应急管理局

2025年4月15日是第十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也是总体国家安全观提出的第十一个年头。总体国家安全观内涵丰富,涵盖“五大要素”“五个统筹”“十个坚持”等。其中,“五大要素”明确指出,以人民安全为宗旨、以政治安全为根本、以经济安全为基础、以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为保障、以促进国际安全为依托。这充分表明,国家安全绝非城墙高筑的孤立概念,而是贯穿古今中外、牵系全民命运的系统工程,它渗透于生活的方方面面,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今天的中国,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的形势,更需要以总体国家安全观为纲。在第十个全民国家安全教育日暨《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安全法》发布十周年之际,让我们从历史智慧中探寻国家安全的答案,在时代坐标中锚定安全方位,让全民成为维护国家安全的坚固长城。

01图片

《尚书·夏书》中《五子之歌》有言:“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本思想,是中华文明的核心基因之一。国家安全工作归根结底是保障人民利益,要牢固树立和认真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以人民安全为宗旨,坚持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为群众安居乐业提供坚强保障。我们既要坚决抵制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违法行为,也要警惕个人信息的无意泄露;在享受便捷生活的同时,不参与破坏生态环境的活动,守护好绿水青山的自然家园。

02图片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加强顶层设计、总体谋划,破立并举、先立后破,筑牢根本制度,完善基本制度,创新重要制度”。

新形势下,我国面临复杂多变的发展和安全环境,各种可以预见和难以预见的风险因素明显增多,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控制也有可能演变为政治风险,最终危及党的执政地位、危及国家安全。

在当今复杂的国际环境下,我们面临着意识形态的渗透、“颜色革命”的潜在威胁等诸多挑战。对此,必须保持高度警惕,把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增强对网络舆论热点的辨别能力,坚决抵制境外势力对国家的诋毁;防范极端宗教组织的渗透,维护国家的政治稳定。

03图片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经济安全是国家发展的基石。华为遭遇“实体清单”堪比当代“马歇尔计划”围堵,而《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的全面生效如同新时代“丝绸之路”,构建区域经济安全。

守护经济安全,要保证基本经济制度安全,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优化和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确保能源和重要资源安全,坚决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底线,织密织牢开放安全网。同时,在日常生活中,要理性投资,防范电信诈骗,维护个人财产安全。

04图片

军事科技文化社会安全

国家安全的保障

强国必须强军,军强才能国安。孔子曰:“有文事者必有武备” ,孙子言 “不战而屈人之兵”。国防和军队建设是国家安全的坚强后盾。面对国家安全环境的深刻变化,面对强国强军的时代要求,必须全面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坚持党对人民军队的绝对领导,坚持走中国特色强军之路,建设一支听党指挥、能打胜仗、作风优良的人民军队,把人民军队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军队。群众在生活中应加强保密意识,在军事演习,在军港码头、军用机场、战区机关驻地、重要科研院所等敏感场所不拍摄照片视频,莫让“拍照攻略”成为泄密帮凶。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近年来,国家陆续推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国家安全战略(2021-2025 年)》《国家网络空间安全战略》《全球人工智能治理倡议》等,加强法规制度建设。在维护科技安全方面,要加强创新能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掌握关键核心技术,抢占制高点,避免技术“卡脖子”情况的出现;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提高人才供给自主可控能力。在网络安全、人工智能安全、数据安全、核安全等重要领域严防窃密泄密,完善监管及治理规则,确保科学技术安全有序使用。

文化强则国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我们要积极学习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决抵制文物偷盗等违法行为,抵制“毒教材”和短视频平台的文化渗透,讲好中国故事,传承革命先辈和英雄们的事迹,增强文化自信。

社会安全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关系最密切。面临新时代社会治理的新挑战,要增强责任意识,防范重大突发事件发生,提升应急管理能力;积极运用“枫桥经验”进行矛盾化解;坚持保障合法权益和打击违法犯罪两手抓,增强反恐能力。而我们每个人也应自觉遵守法律法规,不参与违法活动,积极配合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共同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05图片

国际安全

国家安全的依托

古有张骞远赴西域开启丝绸之路促进东西方贸易往来,今天 “一带一路” 联通世界,“上海合作组织”推动全球多极化秩序建设。中国积极参与国际事务,致力于构建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在跨国交往中,我们要注重了解国际事务,保护海外利益;尊重文化差异,绝不损害国家声誉;积极传播中国声音,提升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影响力。

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回望,从墨子“非攻”主张到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安全观在进化,但初心未改。当我们在刷脸支付时要守护数据安全,在互联网平台发表言论时要着力构筑意识形态防线。要形成人人有责、人人尽责的安全共同体,只有14亿人民成为安全信息的“瞭望者”,才能铸成国家安全真正的钢铁长城。

来源:人民日报出版社读书会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