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耕读传家到教育振兴:解码高李村的状元密码
发布日期:2025-04-21 信息来源:郭里镇

高李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遥远的春秋时期,孔门七十二贤中的高柴与卜商先后来到这里隐居,开启了这个村庄独特的文化之旅。高柴,这位齐文公十八世孙,虽身材矮小,其貌不扬,却凭借着忠厚正直的品德和对学问的执着追求,在孔子门下学有所成。他在鲁、卫两国多次为官,所到之处,皆以清廉公正、仁爱惠民著称,深受百姓爱戴和孔子的称赞。卜商,字子夏,同样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文学见长,他对儒家经典的深刻理解和传承,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这两位贤人的到来,为高李村播下了 “耕读传家” 的文化种子。他们在这里讲学授业,将儒家的思想理念、道德规范和治学方法传授给当地百姓,使这个原本普通的村落开始弥漫着浓厚的文化气息。百姓们在他们的影响下,逐渐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不仅注重农事生产,更重视子女的教育培养,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传统。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文化传统不断延续和发展。到了金代,地方官顺应时代潮流,在东凫山北面、峄山之西创立了凫峄书院。这座书院的建立,为高李村乃至周边地区的学子提供了一个更为正规、系统的学习场所,吸引了众多有志青年前来求学问道。然而,随着朝代的更迭和历史的变迁,凫峄书院逐渐走向衰落,最终废弃。

但书院所承载的 “延访贤才” 精神却深深扎根于这片土地。明代,李春茂挺身而出,继承了这一精神的火种。他创办义学,重新点燃了高李村教育的希望之光。李春茂以孝闻名乡里,官至布政使省祭。在继母患病期间,他亲自熬药煎汤,侍奉左右,三月不解衣带,其孝行令人感动。他深知教育对于一个家族、一个村庄的重要性,于是倾其所有,创办义学,让更多的孩子有机会接受教育。在他的努力下,义学逐渐发展壮大,培养出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人才。

李春茂的子孙们也深受其影响,五世同居,皆以儒学为业。他们继承和发扬了李春茂的教育理念,不断完善义学的教学体系和管理模式,使义学成为了培养人才的摇篮。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高李村的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逐渐从世家大族独享的特权走向平民化,让更多的普通百姓有机会通过教育改变自己的命运。 

自李春茂创办义学以来,李氏家族在科举之路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从他开始,家族连续十三代考取功名,成为当地的名门望族。他们的成功,不仅为家族赢得了荣誉,更为高李村的文化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在明代,李氏家族的子弟们勤奋苦读,凭借着扎实的学识和卓越的才华,在科举考试中屡获佳绩。他们中有的考中进士,成为朝廷的官员,为国家的治理和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有的成为举人、贡生,在地方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传播着文化知识和道德观念。

到了清代,李氏家族的发展达到了鼎盛时期。李家大院的兴建,成为了家族繁荣的象征。这座大院始建于清嘉庆时期,历经 110 余年,直到清同治年间才最终建成。大院占地面积近 200 余亩,房屋近 300 余间,规模宏大,建筑风格独特,是鲁西南古代民居建筑的典型代表。大院的建筑布局严谨,错落有致,体现了中国传统建筑的美学理念。院内的木雕、石雕、砖雕等装饰工艺精湛,栩栩如生,展示了当时工匠们的高超技艺。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