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贯彻总体国家安全观中发挥财政作用
发布日期:2025-04-28 信息来源: 学习时报 浏览次数:

山东作为沿海经济大省、人口大省、开放大省,维护国家安全责任重大。在省委、省政府坚强领导下,山东省财政部门坚定不移贯彻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充分发挥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重要支柱作用,持续强化资金、政策双供给,为推进平安山东建设提供了坚实财政支撑。

坚持政治引领,把稳维护国家安全“方向舵”

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做好新时代国家安全工作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山东省财政部门胸怀“两个大局”、牢记“国之大者”,自觉扛牢维护国家安全的重大政治责任,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坚决做到“两个维护”。一是始终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山东省财政部门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的重要论述,全面落实《中国共产党领导国家安全工作条例》,认真执行《党委(党组)国家安全责任制规定》,将维护国家安全纳入党组议事决策重要内容,切实把总体国家安全观贯彻落实到财政工作的各方面、全过程。二是持续强化理论武装。第一时间跟进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国家安全工作的最新重要讲话和指示要求,切实用总体国家安全观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充分发挥财政职能,支持开展宣传教育,提升全民国家安全意识,筑牢维护国家安全的思想根基。三是坚决扛牢政治责任。作为省委国家安全协调机制成员单位,对涉及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金融安全等12个领域的任务分工,逐项明确职责、压实责任。成立厅机关国家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三张责任清单”,健全工作推进机制,形成齐抓共管的工作格局。

坚持双向发力,打造安全发展协同新局面

发展是硬道理,安全也是硬道理。山东省财政部门坚持立足省情实际,自觉把发展和安全统一起来,共同研究谋划、一体部署推动,促进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安全良性互动。一是聚力稳住经济运行。扎实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强化逆周期、跨周期调节,加强财政资源统筹,服务保障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重大战略任务实施,多措并举支持扩大有效投资、提振消费潜力、稳定外贸外资,推动经济持续稳健向好、进中提质。二是聚力推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把科技创新投入作为战略性投资给予重点保障,省级科技资金规模连续4年保持145亿元以上,是2018年的4.5倍,围绕集成电路、高端装备、新能源等重点领域,支持突破一批“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加快建设以崂山实验室为引领的“1313”四级实验室体系,健全科技型企业梯次培育体系,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有力保障。三是聚力提高产业链供应链安全水平。聚焦全省标志性产业链,立足“强链补链固链”,实施专精特新企业奖励、首台(套)产品保险补偿等一揽子措施,健全完善高耗能行业结构调整综合奖补、高水平技术改造财政激励、工业互联网产业培育财政奖补等系列财政政策体系,助力提升产业链韧性和安全水平。

坚持系统思维,打好风险防范化解“主动仗”

防范化解各类风险是平安中国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山东省财政部门深刻把握总体国家安全观关键在“总体”的系统思维和方法,树牢“大安全”理念,全力服务保障大局安全稳定。一是守住政治安全红线。全力保障重大会议活动,积极支持各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依法履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参政议政。聚焦国防军队建设,扛牢属地保障责任,突出保障重点,提高部队备战打仗能力,推动军地和谐稳定。聚焦重要节点任务,保障圆满完成一系列重大维稳安保任务,筑牢政治安全“护城河”。二是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围绕筑牢生态安全屏障,健全生态文明建设财政奖补机制,完善省内流域横向生态补偿机制,促进流域保护和治理责任落实,推动全省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围绕构建新型能源体系,持续强化投入、优化政策,统筹传统能源转型与新型能源发展,全力支持能源供应安全稳定。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全面落实各项农业补贴政策,加快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支持建设更高水平“齐鲁粮仓”,保障粮食和重要农产品稳定供给。围绕应急能力建设,重点支持安全生产预防监管、应急管理能力体系建设、提升防灾减灾救灾能力,进一步夯实高质量发展安全底线。三是筑牢财政安全屏障。坚持把基层“三保”摆在财政工作的优先位置,加强“三保”工作全过程管理,持续健全预算编审、资金保障、动态监测、应急处置等工作机制,省市县一体兜牢“三保”底线。严格落实一揽子化债方案,加快置换存量隐性债务,坚决遏制新增隐性债务,创新设立市场化化债基金,加快融资平台及城投公司改革转型,强化全口径地方债务监测,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的底线。强化社保基金监管,完善养老、医疗、工伤、失业保险省级统筹制度,落实社保基金财政监管措施,强化预算刚性约束,提高基金保值增值效率,筑牢基金运行风险“防火墙”。

坚持宗旨意识,织密社会平安稳定保障网

平安中国建设为了人民,也依靠人民。具体工作中,山东省财政部门深入践行人民至上的工作理念,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安全问题,推动形成平安山东建设新格局。一是扎实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尽力而为、量力而行,持续加大基本民生投入,确保民生支出占比稳定在80%左右,支持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每年接续实施20项重点民生实事,持续完善民生保障体系,稳步提升民生保障水平,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二是完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支持省市县乡四级全部建立综治中心,及时回应群众诉求,预防化解矛盾风险。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支持疑难信访工作化解。设立社会工作创新引导资金,支持开展新兴领域“双融双创”行动、基层治理创新实验区建设,建立社区党组织服务经费正常增长机制,夯实基层治理基础。三是提高公共安全治理水平。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经费保障体系,切实提高基层公安机关业务办案和装备经费保障水平。强化政策供给,实施基层公安执法执勤车辆三年更新行动,在全国率先出台基层派出所、交警中队保障标准化建设实施意见,加大警用新技术装备配备使用力度,推动信息化项目省域共享共建,不断提升公安机关新质战斗力。加大政法转移支付力度,重点保障政法部门应急处突能力建设,大力支持反恐、禁毒、常态化扫黑除恶、人员密集场所和重点部位安全防范等重点工作,严厉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活动,努力建设更高水平的平安山东。

(作者系山东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


编辑:(山东省财政厅党组书记、厅长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