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域共享促均衡 云端赋能共成长——邹城市第二实验小学专递课堂建设与应用典型经验材料
发布日期:2025-04-04 信息来源:市教育和体育局

近年来,邹城市第二实验小学积极响应教育数字化转型号召,以“专递课堂”为核心载体,探索跨区域教育资源共享新模式,通过机制创新、技术赋能和合作深化,推动优质教育资源辐射更广范围。现将经验做法总结如下:

一、构建“三维联动”模式,打造资源共享新生态

(一)机制先行,夯实组织保障

学校将专递课堂纳入学校发展战略,成立以校长为组长的专项领导小组,制定“专递课堂”探索实践行动计划,明确“跨域联动—市内辐射—县域深耕”三步走路径。建立“双线并进”的管理机制:教务处负责课程设计、师资调配,信息技术团队保障设备运维、平台优化。

(二)分层推进,拓展辐射半径

1.跨域联动破壁垒:2022年4月,梁丽娟、孙可老师率先与新疆学校连线,开创学校跨域专递课堂先例;2023年11月,田广山老师与内蒙古乌海市海南区第一小学合作,探索民族文化融入课堂的新路径。

2.市内协同强覆盖:2024年,学校刘倩倩、任天云老师先后与汶上县郭楼镇明德小学,进行英语、音乐等学科的专递课堂,建立常态化连线机制,展示了学校数字化教学创新应用成果。

3.县域深耕提质量:2024年与峄山镇中心小学合作,开展“青年教师示范课”“学科组长引领课”等系列活动,形成“示范—研讨—改进”闭环教研模式。

(三)创新模式,深化合作内涵

1.“名师+骨干”双师课堂:通过“本校名师主讲+远端教师辅助”模式,实现教学风格互补。

2.“主题+定制”精准供给:针对合作校需求设计专题课程。如与新疆学校协同开发“中华传统文化体验课”,为农村校定制“实验探究课”,提升资源匹配度。

3.“线上+线下”混合教研:建立云端教研共同体,定期开展跨校集体备课、同课异构活动。

二、实现多方共赢,助推教育均衡

(一)教师发展从“单兵作战”到“群智共生”。专递课堂倒逼教师提升信息化素养和跨域教学能力。参与专递课堂的教师在教学设计、课堂组织、与异地学生互动等方面的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促进了教师的专业成长。同时,不同地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拓宽了教师的教学视野,丰富了教学方法和策略。

(二)学生成长从“被动接受”到“主动探索”。无论是本校学生还是连线学校的学生,都通过专递课堂接触到了更多优质的教学资源和不同风格的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三)资源共享从“单向输送”到“多元共创”。专递课堂打破了地域限制,实现了学校与新疆、内蒙古以及本地多所学校之间的教育资源共享,促进了不同地区教育的均衡发展,为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差距做出了积极贡献。

(四)校际合作从“零星互动”到“深度协同”。通过专递课堂,学校与多所学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不仅在教学方面开展合作,还在教研、师资培训等方面进行深入交流,共同探索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路径,推动了学校整体教育水平的提升。

三、锚定“三化”目标,续写发展新篇

(一)扩大覆盖网络,推进“全域化”联结。新增对口帮扶学校,与先进地区学校合作开展“AI+专递课堂”研究,探索智能分组、学情实时分析等功能。

(二)创新应用场景,实现“融合化”发展。开发“专递课堂+项目式学习”模式,开展跨校主题探究活动。开设“家长云端开放日”,推动家校社协同育人。

(三)强化保障体系,构建“长效化”机制。建立“星级评价”制度,从参与度、创新性、实效性等维度考核激励。筹建“专递课堂研修团队”,培养复合型教师队伍。

教育无界,共享致远。邹城市第二实验小学将继续以专递课堂为支点,撬动教育公平与质量提升的双重目标,在数字化浪潮中勇立潮头,为构建“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教育新生态贡献更大力量!


【打印此页】
【关闭窗口】